清晨的佛子岭水库,晨雾中水质监测船划破粼粼波光,监测员细致记录着每一组数据;六安经济开发区内,六安中财管道的19101块屋顶光伏板在阳光下流转金光,生产废料回用率高达99.03%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合肥市民拧开水龙头,来自龙河口水库的清流潺潺流出,这背后是跨市域生态协作的稳稳托底……当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常被视为“选择题”时,六安为何能交出两者兼顾的答卷?
如今的六安,正以大别山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用一系列创新实践回答着“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时代命题——这一命题的答案,藏在“守绿不松劲、用绿有巧思、创绿无止境”的闭环实践中,更凝练于“守绿如金、用绿生金、创绿惠民”的递进探索里。
守绿如金,筑牢皖西生态屏障
“生态是六安的根与魂,护不住绿水青山,何谈发展?”这一共识,早已转化为全市上下的行动自觉。若为短期经济利益牺牲生态,六安赖以生存的“天然氧吧”“中国好水”优势,又何以存续?
“显山露水”保护天然美。霍山县把“生态立县”列入全县发展战略,出台《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累计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152个,关停涉污企业31家,取缔河道采砂、石材加工点106处。为守护佛子岭水库群水质,霍山县投入5亿元开展综合整治,拆除网箱2.8万只、销毁船只2100只,成功获评“中国好水”优秀水源地。
金寨县在生态保护上同样不遗余力,创新引入EOD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推动老城区右岸整治与生态康养社区开发形成良性循环。2024年,金寨县地表水考核断面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质量稳居全市首位,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成为北亚热带动植物的“基因库”。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市持续推进钢铁、建材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严控秸秆焚烧,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六安蓝”成为市民朋友圈里的常见风景;土壤与生态修复领域,全市持续推进山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马鬃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地标负氧离子浓度稳定,“天然氧吧”的美誉不仅吸引周边游客前来“洗肺”,更成为六安生态优势的鲜明名片。
用绿生金,让生态优势变发展优势
“护绿”不是终点,如何让绿水青山生出“金山银山”,才是六安绿色转型的核心考题。若只守不用,生态保护的长效动力从何而来?若用之无度,又怎能避免重蹈“先破坏后治理”的覆辙?
“六安的好山好水,不能只停留在‘守着’,更要探索‘用活’的路径,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六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沈三保说。而“用活”的关键,在于跳出“单打独斗”的思维,以协作与创新激活生态价值。
与省会合肥共建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正是这一思路的突破性实践。龙河口水库是合肥重要的备用水源地,也是六安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2025年,六安与合肥签署《共建龙河口引水工程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合作协议》,开创了安徽省内市级间“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生态协作新模式——当合肥获得稳定水源、六安得到补偿资金时,这不正是“1+1>2”的区域协同典范吗?工程自2024年1月通水以来,累计向合肥调水8000万立方米,直接保障合肥蜀山区、高新区等区域55万市民的饮水安全,也为六安库区周边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除了跨市协作,我市还在省内率先探索林业碳票交易,为生态价值变现开辟新路径。今年4月,霍邱县西山林场成功获颁首批省级林业碳票,涉及3369.9亩林地,监测期碳减排量达3.1万吨。该县以森林碳汇试点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新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我市生态建设的亮眼标杆。“一棵树也能变成‘摇钱树’”的理念,正在皖西大地变为现实。
红色热土,绿色生态,六安将“红绿交融”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全域旅游创建比例已达71%,创建数量及比例均位居安徽省第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共接待游客39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8%和31.8%。
创绿惠民,激活转型共享新动能
若说“守绿”是基础、“用绿”是突破,那“创绿惠民”便是六安绿色转型的最终归宿——既靠机制创新打通转型快车道,又让生态红利走进千家万户,让绿色发展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绿色转型的持续推进,离不开机制创新的保驾护航。当传统高耗能产业面临“减排就减收”的困境时,如何通过机制创新让企业从“要我转型”变为“我要转型”?我市的做法是聚焦重点产业,精准施策。
近年来,我市针对钢铁、建材、酿造、纺织等传统高耗能产业,实施“一企一策”低碳改造计划,通过技术升级、设备更新、能源替代等举措,推动企业从“被动减排”向“主动降碳”转变,让转型企业既能减碳,又能增收。这样的机制创新,正是绿色转型的“持久燃料”。
机制创新的最终落脚点,始终是“人”;绿色转型的根本目标,从来都是让群众得实惠。若绿色发展不能惠及万家,“人人护绿”的共识便难以扎根;若生态红利不能走进百姓生活,“持续兴绿”的动力也无从谈起。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马鬃岭的薄雾,蜿蜒的S447省道像一条金色丝带,将这座深藏大山的村落轻轻系起。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青翠茶园与白墙黛瓦的民宿相映成趣,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耳畔不时传来游客对“天然氧吧”的赞叹。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
“以前守着大山没饭吃,现在靠着绿水青山也能致富。”金寨县大湾村村民闵玲,曾在外地打工,如今回到村里开起农家乐、民宿,年收入达20万元。大湾村的变化,正是六安将机制创新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将绿色转型与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让群众在守护生态的同时,共享发展红利。乡村振兴战场上,生态红利不断释放: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串联起15个特色城镇和15个旅游景区及多个红色景点,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景看、有活干、有钱赚”,受益群众达50多万人;金寨县深度挖掘“长寿之乡”“西山药库”“中国药用菌之都”“中国灵芝之乡”等地域优势,成功注册“长寿金家寨”“大别山的问候——源自金寨”“大别山的问候”3个区域公用品牌及3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建设高标准茶园、培育专业种茶人才,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带动约1.9万人从事灵芝生产、经营;舒城县的油茶、茶叶等生态产业,更让山区群众实现了“守着绿水青山过好日子”的梦想。
站在新的起点,六安正以“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的品牌自信,在大别山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征程上稳步前行。其探索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发展,更在于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对立,只要找对路径、创新机制,就能走出一条“护绿”“兴产”“惠民”相辅相成的绿色转型之路,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县域绿色转型提供更多“六安经验”。(记者 桑宏 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