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六安开发区长三角一体化承接产业园传来好消息:由深圳伟之冠电池有限公司投资的六安银瑞科技项目一期正式投料。这意味着项目一期高功率锂电池生产线全流程打通,很快将全面投产。
据悉,该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仅用了四个月时间。项目的快速落地,不仅体现了投资方抢抓机遇、拓展市场的信心和决心,更彰显了六安开发区的招商力度和营商温度。
以奔跑姿态、奋进步伐和火热实践,给招商引资“拉满弓”,给项目建设“上紧弦”,促产业不断“发新枝”,这正是六安开发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
春风浩荡,万物奋发。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走进六安开发区,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新兴产业集聚成势、传统产业创新提质、“未来赛道”前瞻布局的高质量发展“新”风景。
“新产业”崛起“势头劲”
压铸车间里,相关工序流程尽数整合在一个个自动化“单元”里,仅有上下料需要少量人工干预;加工车间里,工业机器人挥舞“手臂”,精准对毛坯件进行精加工操作,车间内不见一个工人的身影……4月9日下午,走进安徽凯斯汀科技有限公司,充满“科技感”的生产场景让人眼前一亮。
“不仅是自动化程度高,产品加工精度也非常高,可以控制在‘丝’(0.01毫米)以内。”在该公司产品检测室,常务副总经理刘阿勇拿起一片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铝合金压铸件产品自豪地说,公司还通过以铝代钢、以铸代锻等工艺革新使产品达到轻量化。“能有效减轻车重,帮助车企降低成本。”
致力于轻量化和高精密的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让企业紧紧抓住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市场良机。据刘阿勇介绍,自2022年底点火投产以来,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产品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目前主要供应保隆科技、江苏朗信等整车厂一级供应商,产品应用到了目前绝大多数的新能源车型。”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培育新兴产业。乘着安徽打造汽车“首位产业”的东风以及合肥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战略机遇,六安开发区将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依托作为距离合肥市最近的国家级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加速推进这一新兴产业在园区集聚。
“在我们投产后,做材料的跟着来了,然后做模具的也来了,紧接着做备件的也来了……”刘阿勇说,作为最早一批落户六安开发区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目睹了立中合金、达亚汽车零部件等一系列向“新”而动的好项目“纷至沓来”,见证了园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全面起势”。
记者从该区了解到,园区纳入汽车产业集群关联企业已经达到67家,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达到15%。目前,投资5亿元以上、汽车关联产业签约及在建项目共18个,建成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以上。
向“新”前行,聚“链”成势。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下,今年以来,六安开发区大力实施产业攻坚引领专项行动,通过创新招商方式、优化营商环境等务实举措,以更大的“磁力”吸引更多新兴产业项目落地,有力激发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据了解,1-2月份,全区工业投资增长45.8%,增速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老企业”提质“焕新颜”
今年1月底,六安开发区一家企业凭着一颗“小螺栓”获得央视关注。这是一家有着近20年历史的传统机械制造企业——安徽长江紧固件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推出的耐候抗延迟断裂高强螺栓以抗超强低温和抗腐蚀等特性,被选中应用于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的钢结构搭建。
4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该公司提起此事时,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马秀东的话语中仍有掩饰不住的兴奋与激动。“要知道全国生产螺栓的同行业企业有上百万家之多,如果我们的产品没有十足‘含金量’,怎么能在‘国家严选’中脱颖而出,成为‘南极螺栓’呢?”
那么,如何让小螺栓充满“含金量”?马秀东的答案是: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我们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5%以上,不仅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还与高校有产学研合作,不断对材料、工艺升级,产品才能‘越做越新、越做越精’。”据介绍,目前公司正在加快研发新一代的铁塔螺栓,预计8月前后投入应用,届时产品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位于皋城路的六安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是一家羽绒加工本土企业,建厂已有20多年。走进企业产品展厅,记者看到了一排排透明容罐中存放着各种新奇羽绒产品:有防水达到5级的“防水绒”,有持久留香的“芳香绒”,有用于消防等领域的“阻燃绒”……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文军介绍说,这些都是近年来同多所高校合作开发的功能性羽绒产品。
“老企业如果不走研发创新路,注定要被时代淘汰。”张文军说,基于这一认识,企业坚持创新赋能,在研发、设备升级方面大手笔投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步褪去“初加工、粗加工”等“老标签”。他告诉记者,勠力创新带来的除了系列新产品,还有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就拿新羽绒产品市场价格来说,相较传统产品每吨至少高出20万元。”
传统产业通过创新升级,也可以形成新质生产力。六安开发区深谙这一道理。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区以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数智化改造和绿色化转型等为发力点,全要素助力传统企业“脱胎换骨”。去年8月,该区还发布“助企十条”,以“真金白银”激发企业创新动能,去年全年共发放助企资金达7977万元。
放眼园区,越来越多传统企业像长江紧固件、海洋羽毛一样,在持续不断创新中,找到保持“常青”的“密钥”,在攀登发展新高度中,展现出更多的“新”风景。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该区技改投资增长达24.4%,拉动工业投资19.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一定程度上印证着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度”。
“新赛道”锻造“新优势”
4月2日,在该区承办的六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需对接会上,该区相关负责人向参会的本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透露,该区正在长三角一体化承接产业园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测试基地。建成投用后,服务可辐射周边所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赋能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该项目采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由开发区投资,购置新能源汽车相关检测设备、建设实验室,并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机构运营管理。项目正有序推进中,预计11月投入试运营。届时,全市乃至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均可就近享受便捷的专业测试服务,检测服务涵盖外观质量、力学性能等。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快马加鞭布局新兴产业,亦要有放眼未来的前瞻性。今年以来,六安开发区布局产业“新赛道”的动作明显加快。在全面审视区位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该区将目光放在具有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等特征的产业领域,着力谋划推动相关产业项目落子布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蓄“新”能。
与此同时,该区积极推进人才及团队、优质产业项目等要素集聚,抓紧布局创新链、人才链、平台链,着力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今年初,该区出台的助企引才招工新政明确提出,高层次人才入区有补贴、企业自主引育人才有奖补、企业外出招聘有补贴、各类院校推荐有奖补、社会力量职业介绍有补贴、人力资源产业发展有补贴、重点企业急需引才招工有补助。新政目标直指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人才支撑。
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还需厚植科创沃土。据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正计划与相关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合作建设科技企业综合孵化器,帮助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推动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安徽激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齐伦山在接受采访时说,企业正在筹备与园区共建研究院,“我们的愿景是通过发现、引进、孵化等措施,让越来越多优质项目在园区成长,为园区带来动能澎湃、后劲十足的新质生产力。”(记者 储勇 通讯员 吴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