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人才活水奔涌 “智力引擎”强劲——我市强化人才支撑助力高质量发展综述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奋进的六安,求贤若渴;发展的六安,海纳百川。

  近年来,我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考察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5+1”主导产业,突出抓好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推动形成人力回流、人才汇聚的生动局面,走出了一条紧贴六安实际、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强市之路。

  一项项创新举措,一组组骄人成绩,一次次“双向奔赴”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广纳英才的胸襟,是不拘一格用才的气魄,是用心用情留才的温度,是一座城与一群人努力打造新时代“才聚六安”的生动实践。

  政企“牵手” 广揽英才

  “实地参观了企业,热情的职工、良好的基础设施,让我们眼前一亮。”日前,20余名来自信阳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在叶集区专车接送下,来到叶集区辉正检验检测公司参观考察,并进行现场面试。

  为全面落实省委“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总体部署,加强校企合作靶向引才,我市高位推动招才引智“高校行”,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组建工作专班分赴省内外教育资源丰富、人才集聚的城市高校,结合高校专业和我市企业需求举办现场招聘,向毕业生发出就业创业邀约,积极搭建人才供给端与需求端互通联动桥梁。

  到叶集进行现场面试的应届毕业生正是此前在招才引智“高校行”信阳专场招聘活动中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的,此次通过身临“企”境,全方位感受企业的匠心精神和人文魅力,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双向奔赴”。

  推动发展,关键在人才。对此,全市上下都有清醒的认识和鲜明的态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全链条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创新开展一系列引才工作,吸引高端人才、选拔优秀人才、高效用好人才、用心留住人才,大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构筑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

  4月16日,我市2024年“政录企用”引才工作网络报名落下帷幕,共3977名应历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报名,本次100个岗位中有96个职位已满足开考要求,所有岗位都是从全市规模以上、主导产业、亩均税收靠前的重点制造业企业中筛选确定的。作为2023年我市切实推进企业引进高学历专业性人才的破题之举,当年即有238名人才奔赴市内重点发展的152家企业“上岗”,“入职即入编”,既打通了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壁垒,向企业输送一大批与市场前沿对接的技术技能人才,确保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又开辟了一条具有六安特色的人才发展新路,成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有力举措。

  柔性引才 助企“奔跑”

  现如今,皖西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吴菊博士又多了一个新身份——“智库”专家。去年6月,在我市“百名博士进企业”高层次人才对接会上,吴菊与安徽碳索芯材科技有限公司现场签约,在她看来,服务企业的过程,也是检验科研成果、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我将珍惜这段经历,为企业做好服务。”

  人才是兴企之本、强企之基、发展之源。长期以来,我市重点产业企业面临着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问题,不少技术难点、堵点由于缺乏“带头人”难以攻克,直接影响了产业转型升级。为联动解决这些堵点、难点,我市不断丰富“柔性引才”模式,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和方法。

  创新实施“百名博士进企业”专项行动是我市对于人才引进工作的成果缩影,通过积极打造本地企业需求与高校创新人才的对接平台,精准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目前,从我市1128家重点产业企业、新落地招商引资企业中征集第一期53家企业107个博士需求,已促成14家企业与21名博士达成合作协议或意向性协议。

  坚持“人才+项目”理念,持续深化“攀亲结缘”工程,在全省率先搭建博士后联合体创新平台,将23家博士后工作站、5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与长三角地区30余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高校院所“串”起来,采取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博士后开展技术攻关,破解企业发展难题,目前,创新联合体内的企业已累计获专利456项,成果185个。建好用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市新增首家医疗卫生系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六安市人民医院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王婷婷、刘成益2位博士进站开展科研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3家,集聚博士41名。推深做实高校挂职工作,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选派高校专技人才到企事业单位、市直机关挂职,帮助企业破解技术难题,进一步增强经济部门领导班子抓产业促发展的能力水平,服务保障全市重点产业发展。目前,共组织开展12批次选派846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我市企事业单位挂职,选派9名高校人才到市直主要经济部门挂任副职。

  同时,在“走出去”上下功夫,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合六同城化”,特别是六安与上海对口合作重大机遇,创新成立人才科创专班,组织重点领域人才到上海知名高校、企业学习研修,培训产业人才600多人次。推行“培训+招商”模式,选派74名干部到上海跟班锻炼,收集招商线索266余条,其中已达成投资意向项目45个,投资金额251亿元;已签约落地项目18个,协议投资金额98.8亿元。

  涵养“活水” “拴心”留人

  美丽的淠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和安静的栖息地。对人才而言,同样需要这样的“栖息地”。

  “强烈的发展动机、明确的规划和完备的服务配合,让我感受到六安市政府与我价值观的契合。”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朝云深有感触地说。

  王朝云1984年从同济大学热能及环境工程系动力机械专业毕业后,先后在江淮汽车、北汽福田汽车、奇瑞汽车任职。2017年,54岁的他回到家乡六安创业,成立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如今,明天氢能已经成长为国内氢能源及燃料电池龙头企业。依托明天氢能,六安也建成了安徽第一座加氢站和万套级燃料电池工厂,运营全省首批氢能公交,落地全省首个氢能环卫示范应用场景。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一座城市和人才的最好关系,就是共同成长。事实上,在招贤引才、精心留才上,六安一直是诚意满满。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近年来,我市紧扣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定政策、搭平台、抓协调、强服务,持续推进人才建设。一方面,聚焦产业需求和人才引进、培养开发、评价激励、流动配置、管理使用等关键环节,先后制定《六安市关于加快打造区域性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的行动方案》、“人才新政15条”、人才购房补贴等举措,全面释放政策红利,累计兑现住房、创业等各类奖补资金6.2亿元;强化“政府+平台+市场”人才工作机制,发挥知名人才服务平台引才作用,给予政策性奖励,推动人才服务平台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企业引才聚才。另一方面,市领导定期走访慰问、职能部门当好“店小二”,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服务关键小事,为人才创造心无旁骛的干事创业环境,最大限度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力。

  2023年8月30日,在全市奋力打造区域性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工作会议上,来自各条战线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100名优秀人才获市委、市政府表扬激励,营造了尊重知识、尊崇人才和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随着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生态日益浓厚,如今,八方英才不断汇聚,智慧活力竞相迸发。目前全市人才总量66.2万人,其中技能人才43.3万人、专技人才21.1万人、高层次人才1.8万人,建成院士工作站、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人才平台201家,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和强大动力。(记者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