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建议,去博物馆,一定要翻看留言簿,这是为什么?
“我看见了我的村庄。”
“我仿佛看见了母亲神采飞扬的脸庞,那个青春时代,她正在和同伴们一起修渠。”
这是安徽博物院老馆“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展厅内,观众留言簿上的话语,是对峥嵘岁月的回望、对优质展览的称赞,更是在观展中与自我对话。相信观众落笔之际,是一个温暖的瞬间,留一段真挚的思考,片刻的沉淀与梳理,承载了美好记忆。某种程度上来说,博物馆守护文化、启迪未来的目标,达成了。
如今,逛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任何一家博物馆而言,观众留言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是博物馆与观众产生互动的重要手段。通过收集信息及时反馈,提高观众参与度,是博物馆延续多年的传统。从传统的一本留言簿,到如今式样繁多的“便利贴”,喜欢看展的朋友们发现,更具创意的留言墙,逐渐成为很多新展、临展的展线尾声之标配,成为展陈设计的一个部分,有观众沉浸式书写,也有观众沉浸式欣赏。
参观心得、中肯建议、旅行小记、祈福祝愿、感谢之词……非同寻常的“留言”,内容更丰富了,社交属性更强大了,反馈功能更到位了。
“凌家滩的一件文物标注为‘玉环’,我认为,环与璧的区别是边缘的宽度不同,这件是不是可以称为‘双联玉璧’呢?”在安徽博物院新馆的观众留言本上,来自辽宁的一位观众如此写道。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同属中华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这位观众显然“有备而来”,有知识储备、有深入思考。
“展品尤其是书画类展品的展词做得很好,标注了诗词的字体、器物的用途,很强!”一位来自广东省的“细节控”观众,说自己去过很多博物馆,对安徽博物院的展陈设计细节表示满意。
“张辽威震逍遥津,战马嘶声已不闻。要知详情怎么样,请来安徽博物院。”一位四川游客在留言本上留下的诗作,且有几分喜感。一方水土一条文脉,博物馆集纳了地域文化标识,受到游客的关注。
“感谢杨奶奶的耐心讲解,您为我们带来了丰富有趣的地质知识。”孩子口中的杨奶奶是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看起来,这场讲解互动非常成功,收获了“忘年交”。
“我是来自南京的游客。昨天带家人去参观贵博物馆。老爷子走路不方便,工作人员很热情温馨地提供了帮助,拍下这一瞬间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五一”假期过后,安庆博物馆的观众留言簿上出现一封“感谢信”。全员在岗的忙碌假日,一封真切而朴实的感谢信,如同一股暖流。
“‘五一’作文有新内容了!”观展为孩子们带来新知、带来收获。
“初次来合肥,落地直奔博物馆。这是我的第一次到访。”观展逐渐成为旅游达人们的首选项。
“馆内文创、导览做得很好,休息区安排合理,唯一的建议是楼道间灯光可以调整一下,和展厅内灯光设置有所区别。”观展习惯培育了众多“专业观众”。
去博物馆,要去看看留言簿,这是为什么?
对博物馆而言,收集线上线下的观众反馈,将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与互动,及时回应关切、提升服务水平。而一本小小的留言簿,纵然纸张会泛黄,笔迹会变淡,但博物馆的初心不变,这些珍贵的观众留言簿,或许会成为博物馆最生动的展品之一。
对于观众们而言,在留言簿或留言帖上写下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境,和众多“笔友”相聚展馆、隔空对话,也是博物馆常逛常新的密码。小小的留言本,正是观众们文明素养与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一个见证。(记者
晋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