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文化中国行】徽州三雕:刀尖上的艺术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6月3日,黄山市徽州区徽州雕刻博物馆内,众多非遗传承人正在赶制竹雕作品,准备参加“雕刻徽州”非遗技艺精品展。安徽日报记者 潘 成 摄

  “粉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在徽州,徽派建筑是最具标识性的文化符号,而徽州三雕则是徽派建筑艺术的精华。

  坐落在黟县宏村的承志堂,素有“民间故宫”之誉。承志堂前厅横梁上雕有一幅“唐肃宗宴官图”,呈现了文武百官在赴宴之前所进行的各种娱乐活动,琴、棋、书、画尽收其中,就连烧水、掏耳朵这样的细微之处也刻画得惟妙惟肖,人物之众、层次之多,堪称徽州木雕中的精品之作。

  “徽州三雕是古徽州流传的木、石、砖三种雕刻工艺的总称,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科长方劲松介绍,徽州三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代表了中国明清时期民间建筑雕刻的最高水平,被称为“怀情之木、长情之石、深情之砖”。

  法国史学家丹纳把影响文化艺术发展的条件概括为“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与当时徽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演变、文化氛围、经济繁盛等有着密切联系。

  黄山市是徽商故里和徽文化发祥地,也是首个跨省的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为徽州三雕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厚重的文化涵养。黄山市非遗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宁认为,从艺术手法来说,徽州三雕注重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传承了汉唐以来中国建筑装饰雕刻艺术,更体现出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砚雕、墨模雕刻等徽州文化其他艺术门类的影响;从雕刻题材来说,徽州三雕涉及花鸟鱼虫、故事传说以及各类吉祥图案,是中国民间情趣与文人情趣的完美结合,同时内蕴丰富、哲理深远,重视审美中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伦理的自然融合,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和祈福求吉的心理暗示,洋溢着积极的入世思想和浓郁的祥和之气;从美学价值来说,徽州三雕与徽派建筑整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既突出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也折射出徽商故里的雄厚财力和审美取向。

  在去年热播的电影《封神》中,精美绝伦的王宫、祭坛、法器等道具和场景,多为木雕技艺制作,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在片尾字幕的工匠名单中,仅木工组就有上千人,其中多数来自歙县。

  “徽州雕刻是徽州人创造美、传播美的智慧结晶,促进了珍贵的徽州文化留下来、活起来。”方劲松告诉记者,目前,黄山市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现有徽州三雕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7人,建成了一批徽州雕刻博物馆、传承基地、研学基地、非遗集市,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安江畔,古色古香的屯溪老街宛如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一砖一瓦、一雕一刻尽显徽派之韵,活态的文化遗产与美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街区风貌融为一体。黄山市屯溪区文旅体局负责人介绍,如今的屯溪老街承载着十余项珍贵的非遗技艺,集聚了80多位非遗文化传承人,共同编织并演奏着徽州文化的传承乐章。

  在黄山高新区徽艺小镇,黄山非遗创意产业园一期项目采用前店后坊的大师工坊空间布局,已吸引40位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签约入驻。今年2月,建筑面积9400多平方米的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成开放,已接待游客1.3万人次。

  “到今年5月底,非遗创意产业园已完成投资5.2亿元,有11个大师工坊投入运营,5个在进行展陈及室内施工,预计到年底运营的大师工坊可达20个以上。”黄山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非遗创意产业园项目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设,打造非遗大师聚落,被中国非遗保护协会评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目前,融特色餐饮、文创、研学为一体的非遗街区正在加快推进,有望今年底建成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