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安黄大街的观音寺内,矗立着一座古老而庄严的观音寺塔,它俗称“南门锥子”,是六安的重要地标和历史文化的象征。
观音寺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武德年间(618—627 年),由僧人元通化缘而造,当时名为浮屠寺,先有寺而后有塔。宋僧瑞云重修时,将寺名改为观音寺。这座塔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变迁。
据了解,观音寺塔为九级楼阁式实心砖塔,高度达27 米,平面呈六角形。其塔身基层每边宽 3.9 米,高 4.3 米,往上各级次第收缩,呈角锥体。塔的基部有一个高 1.5 米、宽 0.85 米的圆拱塔门,门旁嵌有明万历八年(1580 年)修新塔门碑石一块,碑石上的刻痕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塔身各级装饰着精美的斗拱、假门和花窗等砖雕,分别嵌有清嘉庆年间捐修的纪年瓷碑,三级以上还嵌有彩瓷佛像或图案。这些装饰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为塔身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严。
塔顶原置有铜铸葫芦形塔刹,然而在民国32年(1943年)不幸坠落,第九级也因此有所倾圮。尽管如此,这座塔依然屹立不倒,千余年来迭经兵燹,却始终保持着它的独有的魅力。
观音寺现存前殿 3 间,正殿 5 间,1984 年 12 月被定为安徽省重点保护寺庙。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六安市政府拨款对观音寺塔进行了修复整固,并以古塔为依托建造了南塔公园。
此塔与北塔公园的多宝庵塔南北相峙,有“双塔摩青”之喻,为六安的一大景观。它们遥相呼应,成为今古六安的重要的地标建筑。
走近观音寺塔,仰望其高耸的塔身,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沉淀。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六安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其诞生以来,观音寺塔便在岁月的长河中屹立不倒。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经历了无数的战乱烽火,承受了大自然的风雨侵蚀。然而,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遭受何种磨难,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宛如一位忠实的守护者,默默陪伴着六安这座城市的成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座塔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当地民众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支柱。每逢重要的节日或庆典,人们都会来到塔下,祈求平安顺遂、风调雨顺。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价值,更是千百年来六安老百姓的希望与梦想、信仰与追求。
如今,观音寺塔已成为市民和游客喜爱的文化景点之一。人们来到这里,或是缅怀历史,或是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之美,又或是感受那份宁静与庄严。它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光芒,为后人所敬仰和珍视。这座古老的观音寺塔,将永远屹立在六安的土地上,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传承着历史的文脉。(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林瑶 周先浩 李翔 沈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