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儒家文化的珍贵物质载体,地方官府举行祭孔大典的地方,它承载、记录着与中华民族息息相关的儒家文化的丰富信息,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的体现。
金秋十月,跟随着工作人员的脚步,记者探访了隐没在繁华闹市里的古迹——六安文庙。
据《六安州志》记载,六安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明末毁于战火。明清以来,六安历届州官和学正陆续修复文庙,经过多年的建设,基本恢复原貌。抗战时期,国民党省政府和省党部由安庆迁驻六安,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六安宣誓就任省政府主席,同时成立了“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具体办公地点就设在六安文庙,于1998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元帅率领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机关进驻文庙。新中国成立后,文庙用于第一完全小学校址,用作文化馆、图书馆等。现保存下来的六安文庙包括大成殿、明伦堂和东厢房、西厢房,占地面积5.5亩,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

沿着青砖古道,首先呈现在眼前的便是正在修缮的大成殿,红墙黛瓦的殿堂、精美绝伦的石刻木雕,处处彰显着肃穆与庄重,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曾是供奉、祭拜孔子及其弟子的地方。大殿周围支满了脚手架,油漆师傅正在上面忙碌地为门板、柱子、墙面等刷保护漆。大成殿和明伦堂是清代遗存建筑,工作人员定期对其做保护修缮。“大概还有一个月,文庙修缮工作就可以全部完成。”在鼓楼街文化站站长李应军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大成殿北边的明伦堂,“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有“明人伦”的意思。“明伦堂”过去是读书、讲学、论道的场所,承担着传播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功能。“它是同治年间的,墙面镶嵌了13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录文庙修缮以及功德碑等。”听着站长的介绍,感受着厚重的历史,殿堂庙宇、宅院楼阁、一砖一瓦,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2022年3月,为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市委、市政府统一规划部署,结合六安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等元素,通过维护和新建仿古的建筑相结合的手段,在保护好现有的非遗基础上,恢复文庙的核心区域,打造集文化旅游、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商业街区,重现了老六安九拐十八巷的人文风貌。“这里晚上很热闹,经常举办本土特色的文化展演。”走在商业街区,李应军介绍。目前,六安文庙已成为我市居民和外来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更成为了六安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

参观结束已是华灯初上,不断有市民围聚而来,或漫步、或购物、或闲谈,好不惬意,一幅现代与历史、文化与市井交融的美丽画卷舒展开来。(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芳 周先浩 李翔 沈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