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代表委员之声
瞅准长三角,写好六安篇章
[2022-02-09 08:58:03]  浏览次数:583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要把自身发展放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中审视定位。”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六安作为长三角成员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未来如何充分利用好长三角创新、交易、资金、行业协会等方面优势资源平台,做好六安发展文章?

  挺起经济走廊“腰杆” 锻造产业长板

  市知联会发言表示,作为合六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链接长三角的重要平台,合六经济走廊东起示范园区,西至金寨,中间贯穿平桥、分路口、姚李,目前东西两头经济发展较好、中间相对较弱,呈哑铃状,区域发展不平衡,走廊无法形成有效连通;与此同时我市与沪苏浙共建园区尚属空白等等。因此建议:

  聚焦东向发展,链接合肥锻造产业长板。充分发挥合六经济走廊中六安新城东向发展“桥头堡”作用,在产业分工上做文章,抢抓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提速机遇,认真解剖合肥产业,继续细化新城产业结构,在进一步突出氢能源、航空制造、电子信息和半导体等产业主导地位的基础上,谋划加快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聚,全面对接合肥主导产业布局,高起点承接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与合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畅通经济走廊,锚定长三角补齐发展短板。姚李镇位于合六经济走廊的“腰部”,为挺起合六经济走廊的“腰杆”,建议借松江区结对帮扶六安的时机,选择把姚李工业园作为省际共建园区,探索创新飞地、园中园等模式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等机制,将优势资源开发、功能平台搭建、特色产业培育作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构建高层次的合作链,真正把发展落差转化为发展空间。

  瞄准产业优势,争当一体化发展特长生。“十四五”时期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发挥特色,我们要准确把握六安在长三角地区的角色定位,做足特色文章,深入挖掘潜力,发挥资源优势,以电子信息、铁基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为重点,深入实施“3210”产业培育计划。

  市人大代表陈光红表示,要围绕合六产业同频共振助力绿色振兴赶超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合六一体化作为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首要任务,作为联通长三角、链接沪苏浙的重要平台。通过链动合肥、协同发展,高质量建设合六经济走廊,助力我市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要继续着力提升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水平,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贯彻落实此次市“两会”为精神契机,以前瞻的眼光、开拓的精神、有力的举措,积极打通“绿色通道”,释放城市机会,搭建合作平台,完善协同机制,实现合肥、六安两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助力六安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围绕合六产业同频共振,加速推动我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找准加快发展的“引擎”和“密码”。

  共建长三角三小时生鲜蔬菜物流图

  陈田委员代表农工党六安市委发言表示,要立足沿淠区域特色,高质量打造长三角绿色蔬菜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要明晰蔬菜产业发展定位,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政策机遇,加快淠淮生态经济带建设,推动沿淠乡镇蔬菜生产集中连片,打造长三角绿色蔬菜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要结合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打造淠淮区域绿色“菜篮子”特色农产品板块。

  深度对接沪苏浙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重点培育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积极开发净菜配送、罐装食品,推动全市蔬菜加工上规模、上水平。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发展一批大型冷链物流配送企业,建设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打造覆盖范围广、带动能力强、设施齐全的农产品物流园区。拓宽绿色蔬菜营销渠道。加快建设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产销对接平台,推动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电商平台等流通企业与蔬菜产地开展对接。加强与沪苏浙连锁超市、电商企业合作,开展直销连销配送,共建长三角三小时生鲜蔬菜物流圈。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一批“小而优”“小而美”绿色蔬菜品牌,强化品牌监管,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与沪苏浙地区交流协作,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发挥各类协会作用,定期举办对接交流活动,组织绿色蔬菜生产、加工、销售深度对接,高质量打造长三角绿色蔬菜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打造长三角旅游休闲后花园

  九三学社六安市委发言表示,文化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我们要转变思想,打造名副其实的长三角旅游休闲后花园。

  创新建设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打破乡镇旅游资源壁垒。应创新建设理念,统一布局,建立互溶互通、共享共担的紧密协作机制,打破城乡旅游资源壁垒,实现共同发展。建立广泛的历史文化宣传点。除人文景观既定项目的规划区外,还可以在四县三区政府及乡镇政府的文化广场上增加规划“人文旅游文化长廊”,文化长廊的宣传需要内容和标准统一、规范、固定。确立配套的地文、人文、红色、古迹、现代景观及水域风光建设。对各类景观,做到景文一致、规划科学合理,配套的交通、娱乐、饮食、住宿、观光等设施齐全。构建城乡一体的休闲旅游走廊城区的主题公园,郊区、农垦区的现代化生态观光农业、山区的地文、人文景观无缝衔接,将六安的法治文化、红色文化、绿色山水文化融入其中,因地制宜,形成一体化旅游休闲走廊。

  此外,要健全地方特色的治理保障系统,研发并普及六安旅游与休闲文化教册,打造文学影视推广的六安旅游与休闲文化平台,并创新建设资金融资渠道,加快“长三角旅游休闲后花园的”打造速度。

  市政协民宗委表示,要赋能智慧旅游积极融入“长三角”旅游一体化。

  安徽被誉为长三角的“后花园”,生态资源优良、旅游资源丰富,沪苏浙也历来是安徽旅游,特别是大别山区域旅游的重要客源地,如何进一步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推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我市应更深层次挖掘生态美景、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用好数字化、智慧化、科技化手段,增强智慧旅游赋能,系统整合并深度开发旅游信息资源,提供便捷化、个性化、智能化旅游服务,实现旅游业创新升级,打造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中的魅力版图。

  要夯实保障基础,提升交通等基础设施智慧化建设水平。在火车站换乘、车辆租赁、智慧泊车、自驾营地建设、对接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预警等方面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积极与沪苏浙市场加强信息共享,畅通旅游通达度。

  整合数字资源、健全智慧旅游数字平台。充分利用现有云、网、数共性平台,统筹建设信息化、电子政务项目、统筹公共平台建设、重大应用示范和信息化、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推进各类数字应用平台共建共享共用。

  深耕本地特色,持续唱响本土旅游品牌。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结合《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积极对接上海松江区等地市,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充分挖掘大别山区域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淳朴民风、深厚历史等特色优势,主动调研了解沪苏浙不同年龄、群体的旅游需求,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上下功夫,精心打造传统革命教育、研学采风、越野自驾、体育赛事、康养保健等旅游新产品。(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传豪 张世巧)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新闻热线:0564-3936627 3284422 纠错热线电话:0564-3936625 3284022
广告服务热线:0564-3936626 3936627 QQ:414971765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3936626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皖公网安备 3415010200001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皖B1.B2-2006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