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研学+”,让红色热土焕新颜——金寨县汤家汇镇探索红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七月的皖西大地,骄阳似火。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汤家汇镇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9名大学生正在红军街聆听讲解,开启为期一周的红色研学之旅。该校暑期“三下乡”实践队队长刘澈告诉记者:“半年前家人来这里旅游后赞不绝口,现在亲身体验,更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今年暑期,汤家汇镇已接待多批这样的研学团队。学生们在这里不仅接受红色教育,还参与中药材种植、电力系统观摩等实践活动。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汤家汇镇创新打造的“红色研学+”模式的生动实践。“研学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30%,这些青春的身影穿梭在革命遗址间,已成为老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汤家汇镇副镇长张晓鸣表示。

  汤家汇镇是金寨县红色遗存遗迹最集中、最完好、最突出的一个红色小镇,被誉为“一座完整的苏维埃城”。全镇共12个行政村,185个村民组,人口5.1万,是典型的山区大镇、人口大镇、农业大镇、红色小镇。在推进红旅融合发展中,该镇深谙“无规划不建设”的发展理念,系统梳理镇域内“红绿古”三色资源,编制《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手册》,科学规划出三条精品研学线路:红色印记传承线串联红军街、列宁小学等革命遗址;红色精神洗礼线依托豹迹岩胡氏祠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体验线则融合笔架山农校等特色场所。三条精品线路形成有机整体,构建起完整的红色研学体系。

  “我们不是简单地把红色景点串联起来,而是通过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历史活起来。”张晓鸣介绍说,推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是关键。为提升旅游接待能力,该镇加快推进红旅基础设施建设。2025年上半年,投资1.1亿元的“红日文旅接待中心”主体封顶,投资7000万元的“嘉华民宿”完成基础建设,“夏清·溪山红语”特色民宿已投入运营。

  在品牌打造上,汤家汇镇积极策划并成功举办“闹村晚 逛dou集”“一条红旅线 一部历史剧 一席长街宴”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活动,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联合安徽建筑大学举办“汤汇红杯”文创设计大赛,激发创新活力。同时,通过举办红色讲解员大赛、篝火晚会等多样化活动,持续扩大红色研学的社会吸引力和品牌影响力。

  深化与专业机构合作是汤家汇镇的重要策略。该镇与国网安徽党校签订五年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同多所高校共建实践基地,形成“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同时,通过系统培训,组建起50人的讲解员队伍,吸纳镇村干部、退休教师等多元力量。“我们要让红色故事由当地人来讲,这样更有感染力。”张晓鸣表示。

  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乡村振兴,也吸引了青年返乡创业就业。在红军街转角处的“汤汇红”灵芝文化馆,1999年出生的张厚臣正在直播间热情推介产品:“咱们金寨茯苓,当年可是红军的‘行军粮’,现在成了‘致富宝’!”去年,他的团队创下320万元销售额,带动30户农户增收。“通过直播带货,我们的茯苓等特产卖到了全国20多个省市。农村看似机会少,但只要找准路子,发展空间其实很大。”张厚臣感慨道。

  像张厚臣这样的返乡青年在汤家汇镇已有20余人。他们带来新理念、新技术,为红色研学注入了强劲活力。

  汤家汇镇在红旅融合发展中何以行稳致远?汤汇红公司的成立是机制创新的关键。近年来,该镇立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禀赋,以汤汇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为运营平台,采取“村集体+运营公司”模式,整合12个村的分散资源,解决人才、信息、资金等瓶颈问题。

  “我们不是简单地搞旅游,而是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汤汇红公司总经理冯梅介绍,公司从研学课程开发到特产销售,形成闭环经济。

  据统计,2022年以来,该公司为全镇村集体经济增收近10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发展民宿、餐饮、农家乐、经销农产品等增加收入近200万元。仅2025年上半年,汤家汇镇已接待研学游客6万人次。

  “红色研学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张晓鸣强调,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文化自信,凝聚了发展共识。现在全镇干部群众都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乡村振兴的实践者。面向未来,汤家汇镇计划投资建设数字红色纪念馆,开发AR体验项目,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研学模式。

  当红色基因遇见青春力量,当革命传统邂逅现代科技,汤家汇镇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答卷。(记者 黄雪彦 崔璨)

裕安区人民政府 裕安区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领导组办公室
地址:六安市裕安区平桥路裕安卫生大楼 邮编:237000 联系电话:0564-326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