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有的已经变成一种非物质文化传承。舒城的碟子酒就是其中之一。
什么叫碟子酒呢?它是指流行于安徽舒城、肥西等县城乡的一种宴席模式。每逢正月,或家有红白喜事,主人招待客人早餐时,烹饪出的精美菜肴全部用整齐划一的碟子盛装,做到色、香、味、器俱佳,然后客人入席饮酒,这桌酒就叫碟子酒。
每年春节临近,舒城人就开始谋划节后要去哪些亲戚家拜年。在亲戚家吃早饭喝碟子酒,是舒城人正月拜年的常见选项。大家拎着鸡蛋糕、姜汁糖、花生糖、芝麻糖等或买的或自家做的糕点和瓶装酒等礼品,起早前往。亲戚家多早有准备,客人一到,互致问候,先上茶,后上花生、瓜子、糕点、茶叶蛋等小零食,边吃边聊,共叙亲情。
茶叙过后,开始喝碟子酒。碟子酒是早餐,不算正餐,所以没有烧鸡烧鱼烧肉等大菜。相对于午餐和晚餐,菜的品种和份量也少些,主要有卤猪肝、猪舌、猪头皮、猪大肠,卤鸡蛋、卤干子、卤千张卷,烀冻骨,蒸咸肉咸鸭咸肫,炒五香花生米,还有酱油干凉拌胡萝卜丝等,家底殷实又能干的主妇能做出十几个菜。
为准备正月拜年碟子酒,不少人家腊月初就开始准备,初几腌咸货,将猪头皮、猪舌、猪大肠、鸭、鹅洗净入盆,腌上十天后起卤晾晒。二十四掸尘,擦洗大门过小年,二十七磨豆腐做干子,二十八起卤锅,二十九炸年货,做糯米圆,三十上午大锅蒸咸货,用大面盆装好备用。正月里客人一到,主妇将备好的菜切好装碟,置入蒸笼,放在土灶大锅上用柴火猛烧。不一会功夫,一桌十几个碟子的农家土菜就热气腾腾地整齐上桌。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老百姓经济收入开始好转,正月拜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喝一元多一斤的瓶装粮食酒,差些的喝散装山芋干酒,八角一斤,因易上头被戏称“八角铳子”。酒喝过,山区吃挂面和米面粑粑,圩区吃粉折子和米面粑粑,上面放咸肉鸡蛋皮炸果子做的浇头。那炸果子是将腌制后的白干油锅里煎炸,捞起沥干,做浇头时切成条放进汤里,金晃晃的,煞是好看。汤是用炖鸡炖肉的高汤勾兑,起锅时放些青蒜或香葱,味极鲜美劲道。
喝酒时的座位是很有讲究的,不能乱坐。长辈坐八仙桌上沿,主宾坐一席即长辈席左边第一座,次宾在二席(长辈席右边第一座),次陪紧挨主宾坐下,下沿坐晚辈或“酒司令”。有时主家会邀请一、二位能说会道又有一定酒量的邻家作陪,以示对客人的尊重,这也是主人家建设睦邻友好邻家关系的重要举措,不可小觑。
酒局一般由长辈主持,如长辈年迈,则有次陪代替。过去用小酒杯喝酒,杯子不大,三、四杯才有一两酒。开席后,每人先喝三杯,即所谓的“三杯通大道”。然后开始敬酒,先敬长辈,后敬平辈,最后晚辈。按此顺序,彼此互敬。这些约定俗成的“一来一往”、有时还增加“一推一搡”敬酒程序完成后,就进入喝酒自由活动阶段了。此时长辈往往借故离开,留下晚辈们开怀畅饮。大家无拘无束,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划拳、捣杠子,“感情深一口闷”,花言巧语后豪言壮语,努力把客人灌醉。有时家庭主妇还上来参战,对客人重点“培养”,将喝酒气氛推向高潮。在一句句祝福、一次次干杯中,加深了感情,浓厚了亲情,昔日纵有不快和龃龉,也会在这一杯杯酒精的燃烧下烟消云散。血浓于水的亲情、淳厚温馨的乡情,在这一片片欢歌笑语中浓缩升华、传递延续。
改革开放之初的舒城,风俗如旧,人们外出打工,回家过年,正月喝碟子酒,年复一年,热闹轮回。然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人口逐渐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年轻一代纷纷走出家乡,到外地工作并安家落户,成为故乡的过客。老人们围着孩子转,带孙子当保姆,回乡过年、走亲访友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使是手足之情也难以见面,拜年喝碟子酒已成稀罕之事。面对人口迁徙的大潮,传承已久的舒城碟子酒,还能一如既往地传递下去吗?时代变迁的潮流,会湮灭这些寄托着我们的情感、凝聚着我们的亲情乡情友情的文化传承吗?
碟子酒哟,那渐行渐远的乡愁!可喜的是,碟子酒这一风俗已经被列入舒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录。(孙宗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