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以生命践行使命——追记舒城县副检察长、一级检察官王敏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20210725000520a.jpgB001.jpg

王敏生前工作照。 (资料图片)

一生勤勉,他骑自行车33年忙里忙外,从未停止守护公平正义的脚步;淡泊名利,他把青年干警的成长当作最高奖赏;无私无我,他生前立下遗愿捐献器官。

他就是舒城县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检委会委员、一级检察官王敏。 2021年6月19日,因积劳成疾,突发疾病,后抢救无效,于6月28日因公殉职,生命定格在办案一线,年仅53岁。王敏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生命赴使命,用毕生守护公平正义,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一心为公,办案时最早来最晚走

舒城县人民检察院5楼,王敏办公室的门开着,电风扇悠悠地转着,卷宗齐齐地码着,旁边放着一个放大镜……仿佛王敏还未离去。

王敏走得太急了。 “周六一大早,他骑着自行车到院里加班,处理舒城县纪委监委移送的一起案件,没有想到上午10点左右就倒下了。 ”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金山林说。

金山林分管后勤,他发现王敏很少要公车外出办案。问他为啥不要辆车?王敏总是说,小县城骑自行车方便,能为公家省一点是一点。无论是出门办案,还是下班回家;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自行车上的王敏成为检察院的一道风景。

择一事,终一生。王敏从穿上检察制服的那天起,以匠人之心守护检察初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因为他能打硬仗,啃硬骨头,总能不负众望,所以一有急难险重任务,领导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舒城县人民检察院三级高级检察官李和平说。

2011年,王敏主办六安市第一起有震动、有影响的涉黑案——何氏兄弟涉黑案。涉黑案件往往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证据难以查实,背后关系错综复杂,侦办难度极大。

“每天最早来、最晚走,十多个月他以办公室为家,一头扎进约19840页卷宗里,没日没夜地分析案情。 ”舒城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办公室主任余茹回忆说。

他像一根钉子,把自己“钉”在岗位上;他像一个陀螺,把自己“转”在案件里,完全忘记了什么是苦、什么是累!

1米多高的证据材料,9万余字的审查报告,上百页的庭审预案……从宣读起诉书到庭审指控,连续开庭6天,最终使26名犯罪嫌疑人悉数受到法律制裁。

2011年至2019年,王敏主办、领办舒城县全部涉黑案件。卷宗超过320本,犯罪事实100多起,犯罪嫌疑人61人……王敏一丝不苟审查每一起犯罪事实,最终使黑恶势力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六安市第一起有震动、有影响的涉黑案,舒城县第一起盗墓案……奋战在检察第一线,王敏所办理的近2000件案件,无一起错案、无一起超期羁押、无一起涉检信访,大家称他为法律“活字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敏一刻也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除了爱买书,他还爱自己“编书”,从网上下载最新的法律法规条文,摘抄、汇编、整理成册。看到好的文章经常分享给年轻人,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成才。

“爸爸生前总是跟我说,人这一生不图权,不图钱,一定要回馈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女儿王舒展说。

在王舒展待产的前夜,王敏陪着她在医院散步。当看到宣传栏上捐献器官的公益海报时,王敏驻足观看了许久,并慎重地给女儿留下了嘱托。

言传身教,再难的事有他在大家都心安

“只要王检在,只要看到5楼的灯亮着,无论多么难办的案件我们都有信心。”舒城县检察院检察官陈婵娟红着眼说。

一说起王敏,大家眼泪就不自觉流下来。在青年干警眼中,王敏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心中一戳就疼的泪点,是他们学习的标杆。

2017年10月,陈婵娟办理了一起交通肇事案,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且其家人闹访,案件颇为棘手,年轻的陈婵娟第一次感到底气不足。

她敲开了王敏办公室的门,隔着高高的卷宗,王敏静静地听完她的讲述,他问了三个问题。

“有没有全面审查案件的事实、证据以及程序?”陈婵娟点头。

“有没有收受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吃请、打招呼?”“绝对没有! ”

“能不能顶住压力?有人闹事施压,你内心要更加强大,不能受到一丝影响,法律是最坚实的后盾。”王敏叮嘱。

得到了王敏的指导,陈婵娟更加坚定。按照证据规则把握,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最终这起案件以涉嫌交通肇事罪提起公诉,并得到了一审二审法院的有罪确认。

案件办理后,被害人亲属为了表达感谢,特地送来了菜籽油和锦旗,陈婵娟喜滋滋地向王老师“邀功”,他却说菜籽油让他们带回去,这面锦旗可以留下。

“白菜都长心啊,做人不能不如白菜,心更不能长歪了。 ”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常常告诫青年干警要清清白白办案。

滴水可折光。面对一批批检察新人,言传身教是王敏的“授课方法”,启发信任是王敏的引导策略。

“王检在前面走,徒弟在后面学。我们都得到许多学习、锻炼、展示的机会,他迫切地希望我们能以最快的速度成长、发光、发亮,成为优秀检察人。 ”舒城县检察院检察官丁海棠说。

丁海棠遇到疑难杂症“拿不准”时,就会找王老师请教。王敏总会耐心听完,首先反问她自己的意见,然而才会说出自己的观点。

王敏带徒弟从来都是毫无保留,“掰开了揉碎了”一遍遍讲,生怕有什么没讲透的地方。在王敏身边,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将青年干警的心聚在一起、力聚在一起。

王敏像一根 “定海神针”,更像一颗种子,用匠人之心将法治光芒播撒到年轻人的心田。“只要我们取得一点成绩,他比我们还要高兴,因为他把我们的成长当成最高的奖赏。 ”舒城县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刘艳说。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集体。经王敏亲手培养出来的就有全国扫黑除恶先进个人、全国调研骨干人才、全省优秀公诉人等先进典型。他工作过的科室也多次被省、市检察机关评为先进集体。

勤勉节约,既是“穷人家孩子”又是“精神上贵族”

在工作中,王敏是“拼命三郎”,而他从未抛掉对家庭的责任。他是一位孝顺的儿子、一位体贴的丈夫、一位温暖的父亲。

对人慷慨,自己清贫。除了几身“检察蓝”外,他没有两件像样的衣服,一件衬衫穿了很多年,领子磨破了也是他眼中的 “宝贝”。夏天的背心破了好几个洞,妻子要扔掉,他却舍不得。“在家穿穿,又不出门,有洞凉快。 ”

有一年过父亲节,女儿王舒展 “斥巨资”给他买了一件衣服,妻子开玩笑说,这是他最贵的衣服。王敏听了,笑呵呵地拍着身上的“检察蓝”说:“老婆,这才是最贵的,金不换! ”

蹬着嘎嘎作响的自行车、吃着粗茶淡饭、用着小到捏不住的香皂……客厅里没有空调,沙发一坐就是一个坑,灶台上燃气灶还是单头的,旁边只摆着盐、酱油和菜籽油。

王敏排行老大,家里还有两位弟弟。“从小我就教育他,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共产党人不贪图享受。 ”今年76岁的父亲王德祥说。上班第一年,王敏每月工资70元,他只留了10元钱吃饭,剩下的全交给父母,帮助两个弟弟上学。

“我是穷人家的孩子,但是要做‘精神贵族’,节俭就是高贵的行为。 ”王敏常对女儿说。

在妻子、女儿眼里,王敏既是钢铁铸成的硬汉,更是遮风避雨的港湾。

女儿出生时,王敏用大学文学社的笔名给她取名——舒展,希望她自由自在成长,做自己的太阳。

成长路上,王舒展一直被爸爸用爱“富养”。女儿喜欢古诗词,父女两人经常在家“飙诗”;不管女儿爱吃什么菜,都会变成王敏的“拿手菜”;无论回家多晚,王敏都要到女儿房间看看,帮她掖一掖被角。只要是女儿心甘情愿的选择,王敏都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并支持。

父爱是温暖的,也是深沉的。女儿大学毕业后,远嫁到郎溪。有一天,王舒展刚把微信名改成“清梦星河”,王敏立即就给她发来信息,问她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怎么有“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惆怅?

“只要有爸爸在,我就不会害怕,我多么希望一转身,还能看到他在我身后默默看着我。 ”女儿王舒展哭着说。(记者 张岳)

·短评·

拳拳丹心铸忠诚

“我会在检察战线上,为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这是王敏入党志愿书中的铮铮誓言。从检33年来,王敏一直奋战在检察事业第一线,始终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默默奉献。

对党忠诚,公而忘私。王敏的事迹是无数检察官的真实写照。在工作中勤勉尽责、执法公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单位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始终用言传身教引领着年轻检察官的成长成才;在家里生活简朴、务实低调,尽显铁汉柔情,用深沉的情感构筑家庭的温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王敏用短暂而平凡的一生诠释新时代人民检察官的忠诚与担当,用实际行动展示优秀政法干警的良好形象,在群众心目中树起一座巍峨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