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法治赋能,皖西绽放文明新姿——六安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纪实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红绿交融的六安,今夏迎来高光时刻:六安市成功摘得“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更令人欣喜的是,六安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也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份沉甸甸的“双文明”荣誉背后,凝聚着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与市委同向、与市民同心、与代表同行的不懈努力。从立法保障到监督推动,从代表履职到自身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以法治之笔勾勒文明底色,用制度优势激活创建动能,交出了一份彰显人大担当的亮眼“法治答卷”。

  立法保障:以法治力量涵养文明底蕴

  行走皋城,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行人静候绿灯、共享单车有序停放、“光盘行动”蔚然成风……这浸润于城市肌理的文明密码,离不开法治的坚实支撑。

  自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六安市人大常委会注重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文化保护和基层治理等领域立法。出台的12部实体法规中,8部聚焦社会治理和文明建设,为城市文明筑基立柱。

  从立法层面引导和促进文明行为,治理不文明行为,对于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引领和规范作用。《六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从草案起草,到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历时近一年。条例既明确了“党委领导、政府推进、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文明行为促进工作格局,更结合老区特色,突出道德引领和红色基因传承。条例既列“正面清单”倡导善行义举,也设“负面清单”重点治理公共环境、交通出行等方面的顽疾,让文明行为有章可循、不文明行为有法可治。条例的实施,为推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法制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六安建设,助推文明城市创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提供了法治保障。

  暑假期间,一批批中小学生走进大别山这片红绿交融的土地,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红色精神。沿着红色研学一号线,他们探访独山革命旧址群、苏家埠战役纪念园、许继慎纪念园、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旧址等革命圣地,追寻历史的足迹;在金寨县鄂豫皖红军纪念园,他们唱响红歌并重走“长征路”,体验红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走进霍山县六万情峡景区,沉浸式观看《大别山传奇》实景演出……这一场场浸润式的研学之旅,恰似播撒红色基因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田生根发芽,而皋城的文明叙事,正以红色基因为笔,以革命遗址遗迹为墨,在皖西大地上描绘动人画卷。

  作为省内首部革命遗址遗迹保护类市级地方性法规,《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聚焦革命遗址遗迹的名录认定、保护管理、合理利用、法律责任等进行规定,以“小切口”立法守护大别山精神根脉。

  如今,革命遗址提档升级、红色主题游径谋划、精品展陈传播……一系列保护和利用举措,正在让老区的革命遗址遗迹焕发新生机,也为这座具有红色基因的文明城市提供了独特精神滋养。

  《六安市物业管理条例》《六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六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一部部特色法规正在精准发力,持续为六安的文明画卷增色添彩。

  监督赋能:用闭环机制提升创建质效

  城市变大了,“成长的烦恼”随之而来:停车难、交通堵、物业管理参差不齐……

  如何破解?

  人大监督,精准发力!早在2021年初的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黄炳根等66名市人大代表就联名提出《关于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文明创建水平的议案》,大会主席团将该议案确定为2号议案。市人大常委会将其作为助推创城的重要抓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议案审查处理意见交市政府办理,并持续跟踪推进。此后,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方式,依法监督,以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2号议案办理情况督查为切入点,统筹开展议案督办、《六安市物业管理条例》执法检查、文明创建督查活动,先后邀请82名省、市、区人大代表参加。“共享单车怎么规范管理?城区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情况和智慧停车项目进展如何?小区物业管理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老旧小区、安置小区线缆裸露怎么规范治理?部分高层外立面破损和外墙脱落怎么破题?……”督查组坚持问题导向,深入一线开展议案办理督查,对督查问题实行“发现—交办—整改—反馈—回头看”闭环管理。针对督查反馈问题,市政府强化问题导向,突出抓好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和议案办理任务落实,同时,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长效处理机制,推动议案办理取得实效。

  代表之声、监督之力,化为惠民实效:1座城市公园、9处口袋公园串起绿色生态廊道,226.53万平方米绿地与8公里城市绿道让市民推窗见景;65条新建道路贯通城市脉络,50条背街小巷、59个老旧小区完成“逆龄焕新”;12座公共停车场新增10089个车位;468个小区4407组充电桩、33855个充电插口,解决电动车“充电难”;1.33万平方米破损楼体焕新颜,51.8万辆电动自行车规范上牌、7.5万辆三轮四轮车有序备案;3700余处“空中飞线”规整入地,119处“城市窟窿”变身绿地游园,85处围挡拆除后透出盎然绿意。

  如今的六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管理越来越精细,智慧停车方便快捷,淠河干渠两岸的健身步道成了跑步打卡的好去处……群众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变化中,切实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享受到了创建的“红利”。

  固本强基:以自身建设助力文明创建

  家风故事传温情、经典诵读润初心……5月底,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会议室,一堂以“传承廉洁家风,涵养清风正气”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暨年轻干部座谈会活动成功举办。活动共分“以案为鉴·观家风”“以歌传志·唱家风”“以典育人·诵家风”“以文化人·传家风”“以情共鸣·悟家风”“以规固本·践家风”等6个阶段进行。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弘扬清廉家风,厚植廉洁文化,引导机关年轻党员干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养成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好习惯、好作风,进一步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爱岗敬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负责同志表示。

  开展家风传承活动是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以“四个机关”建设为统领,把创建文明单位摆在重要位置,以开展“争创一流机关”活动为抓手,以红色传承、研学交流等六项活动为载体,谋划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读书交流、志愿服务、“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扎实的创建活动结出硕果: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先后荣获第十三届安徽省文明单位、年度综合考核“优秀”等次领导班子、市直模范机关、六安市及市直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

  文明创建永不止步,法治护航未有穷期。“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单位”的荣誉,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六安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将继续以法治之笔,书写更多“城市文明”与“治理现代化”交相辉映的精彩篇章,让皖西大地的文明新景更加绚丽多姿!(王存超 记者 黄雪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