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我与淠史杭一起成长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皖西六安是块红色的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六安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卓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六安人民又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淠史杭工程奇迹。淠史杭工程以及在几十年建设工程中所诞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不惧艰难的精神,将永载史册,为后来人所敬仰、所怀念、所传承并发扬光大!幸运的是,我在青年时代参加了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我从规划、筹建到淠史杭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整整工作了20年。在淠史杭工程兴建即将60周年的时候,回忆起我在淠史杭工程建设中那些难忘的岁月,至今记忆犹新——

  从一张老照片想起的

  这是一张1958年我在专署二楼会议室的留影,背景是淠史杭工程初步规划示意图。这个会议室,就是当时地委第二书记兼专员赵子厚、地委常委农工部长魏胜德、专署副专员郑象生和由淮委调来的吴琳、黄昌栋等工程师讨论六安地区水利规划、产生淠史杭灌区规划的地方。他们几乎天天开会讨论,星期天也不休息。主要研究利用大别山区水库群的发电尾水,兴建灌溉工程问题。先从淠河下游淠右灌区讨论把渠首移到上游横排头,走高线,形成淠河灌区,灌溉面积由原规划109万亩提高到762万亩。接着研究在史河上游红石咀建渠首,形成史河灌区。在讨论杭埠河时,因该地域属长江水系没有水库,要新建龙河口水库,形成杭埠河灌区。这样逐步扩大,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淠史杭沟通综合利用工程规划。规划形成后,经地委研究决定开发,成立淠史杭工程领导机构和领导成员的配置。由于新建龙河口水库没有经费,赵子厚亲自到省委请示开发经费问题,省委书记曾希圣表示同意,并答应给新建龙河口水库400万元包干使用。在水库施工中,省领导亲临工地视察,又先后拨给平板车1000辆、胶轮车500辆。

  一份全国大会的发言稿

  1959年夏天,晚饭后,赵子厚来淠史杭机关大院,躺在藤椅上休息乘凉,见到我时,他对我说,10月份在北京召开全国大型水利工程会议。他要我写一篇在会上发言材料。按照他的要求,我写了一篇全面介绍淠史杭工程规模、施工建设情况和经验的发言稿。特别突出写了在缺乏资金和材料的情况下,充分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的经验。经他审阅后铅印200份带到大会上发言。

  赵子厚开会回来后对我们说,这次参加会议收获很大。开会前他叫工作人员把淠史杭工程规划示意图挂在会议室墙上。他在大会上发言后,当天,许多参加会议的代表就到他宿舍探访。问:什么是“劈土法”,什么是“底方制超方奖”等等。特别是引起了国家水利部和国家计委的重视。中央决定把这项工程列入投资计划,当年即拨款6000万元,接着每年投资都在5000万元左右,到1988年累计国家投资达3.1亿元。在中央的支持下,淠史杭工程建设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如果没有中央、省委支持,光靠地方财政力量,是很难坚持下去的。随着建设的进展,工程发挥的效益也逐年扩大,国家的投资,早已从工程发挥的效益中收回并创造出了更大的价值。

  在兴修办公室的日子里

  兴修办公室是负责上下联系掌握和汇报情况的办事机构,24小时值班,及时掌握情况,及时上传下达,每天都编写兴修情况简报和各县施工进度表,以便于领导了解兴修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1958年8月19日淠河灌区渠首工程正式举行开工典礼后,总干渠上的切岭、填方等重点工程也相继提前开挖。同年11月就全面施工了。全区每天上工人数20万人,多则40余万人,最高达67.8万人。大部分渠道都由公社分段包干完成,有些切岭、填方等重点工程,则抽调下游受益地区的劳力支援,还调用劳改队参加施工。由于充分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创造了“劈土法”、“倒拉器”、“牛拉转盘器”、“洞室大爆破”等方法,克服了施工中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工效,加快了施工进度。为了突击放水抗旱,还临时动员机关干部、职工参加挖渠运土,从而创造了当年施工当年受益的成效。1959年7月29日淠河灌区放水灌溉,当年就抗旱救苗灌溉农田97万亩。这也让那些有畏难情绪的人,看到了实效,增强了信心。到1972年共开挖总干渠、干渠、分干渠各类渠道33条,全长1349.5公里。其中六安地区累计完成土方3亿多立方米、石方680万立方米。到1989年,全灌区累计灌溉农田1.92亿亩,其中六安地区灌溉农田1.22亿亩。保障了粮食稳产、高产,使淠史杭灌区的粮食产量一跃为安徽之首,促进了皖西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还促进了航运、水力发电、水产养殖、供水、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干渠以上都能通航。已建水电站6座,其中九里沟电站装机4台共4610千瓦。灌区内大中小水库和沟塘堰坝都可进行水产养殖。

  在兴修办公室我们及时搜集编写材料,通过报刊杂志和广播电台等各种宣传工具,宣传报道淠史杭工程的规模、效益和施工建设情况,使广大干部群众看到幸福前景,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提高了他们参与和支持这项工程的自觉性。

  郭沫若的题诗

  1964年在省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我是六安地区代表团的秘书之一。在去合肥之前,赵子厚把我叫到他在地委的办公室,要我写大会发言材料,宣传淠史杭。我说,当前是学习运用毛主席著作的高潮,就写淠史杭工程的成就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并说了我的构想,他很同意。我写好初稿后,经他审改定稿,在大会上发言后,《安徽日报》也刊登了。

  有一次,在合肥稻香楼宾馆会议室开小组会,偶然发现墙上挂一幅郭沫若题赠给宾馆的一首诗。内容是:

  排砂析水分清浊,喜见源头造海洋;

  河道提高三十米,山田增产万斤粮。

  倒虹吸下渠交织,切道崖头电发光;

  汽艇航行风浩荡,人民力量不寻常。

  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七日题

  赠稻香楼宾馆惠存

  赵子厚叫我把内容抄写下来,立即通知淠史杭工程政治部专搞摄影的田准,叫他把这幅诗拍摄下来,冲洗成照片,并在《淠史杭画报》等报刊上发表。这是郭沫若来淠史杭灌区参观,到过横排头,乘坐汽艇查看总干渠,又到灌区许多地方参观后,回去住稻香楼宾馆而题写的。以后他又为六安五里墩大桥题写了“沟通三河,横贯皖中”八个大字。除此,还有不少领导和名人的题词。

  老区人民的新贡献

  皖西地区是革命老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兴建淠史杭工程,又作出了新的奉献。通过宣传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明确了兴建这一工程的作用和重大意义,从而更加自觉地参与和支持兴建这一改天换地的幸福工程。

  在兴建水库和开挖渠道中,挖压土地拆迁房屋时,广大干群都能顾全大局,满足工程需要,服从基层政权、公社的统一调剂和安排。在兴建初期,缺乏资金和器材,他们就筹,就献,就自己动手制造。技术力量缺乏,就先后培训农民技术员1554名,以老带新,边学边干。据不完全统计,一、二期工程中,群众自筹石料14.22万立方米,木材2.16万立方米,树木22万多棵,毛竹12万多根,元竹65万公斤,旧钢铁437吨。自办各种制造、生产、加工等工厂2000多个。除寿县八公山、霍邱县西山等水泥厂生产水泥2.35万吨外,其他各类工厂,自制启闭机240台,土炸药230多吨,各种施工工具94种60多万件。在施工中,他们自带工具积极参加。农闲期间,男女老少同上阵,开展劳动竞赛,献计献策,发明和创造了许多先进工具和施工方法,涌现了大批先进人物。在全区一期工程总结表彰大会上,表彰了霍邱县周集水利团等10个先进集体,“劈土法”创始人刘美三等478名先进生产者。周集水利团获得特等奖,奖给捷克产60马力拖拉机一部。原治淮特等劳动模范谢洪友是该团副团长,又一次在淠史杭工程建设中作出了新贡献。谢洪友是省人大代表,在一次开会期间,我和他,还有农业劳动模范管福英曾在一起合影留念。

  拒收下属的赠送

  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和副食品供应不足,职工普遍营养不良。为了改善机关职工生活,政治部办公室主任程贤贵与我商议,用电到老淠河里打鱼,经请示副指挥高冀生等领导同意,添制了打鱼的船只和工具设备。又抽调几人参加,先在淠河窑岗咀河面试打。开始只打到一、二斤重的小鱼,后来突然打到一条长一米多、重28斤的大黄尖鱼。我开着三轮摩托车,车斗内装大鱼,程贤贵坐在我后面座垫上,胜利而归,沿路群众看到大鱼,都很惊奇。运回后,由机关食堂做成红烧鱼,每个职工限购一碗,破天荒地改善一次生活。此事引起领导重视,同意把打鱼设备,柴油机、发电机、变压器等运到横排头渠首管理处,在冲砂闸和溢流坝下游的老淠河里进行打鱼,抽调管理处一名船工划船。第一天就打到了1200多斤野生鱼。除食堂做菜供应外,职工每人还分得3至5斤重的一份鱼。第二天又打鱼六七百斤,最大一条黄尖鱼重51斤。连续打了一个星期,捕鱼量逐日减少。最后一天只能打到几十斤了。这次电打鱼,不仅改善了本机关的职工生活,还送给相关单位和人员。如合肥模型厂、省水利厅机关食堂,每次都一二百斤。在生活困难时期,真是雪中送炭。除打鱼外,领导还抽人到霍邱县城西湖开荒种地,收获小麦数千斤,以补口粮不足。

  那时虽然条件艰苦、生活艰难,但领导干部却都能做到对职工生活关怀备至,对自己要求很严,从不搞特殊化。有一次我们从横排头回来,路经苏家埠园艺场,该场王场长是淠史杭工程党委副书记魏胜德的老部下,他托我们把该场生产的粉丝和豆制品约十多斤带给魏书记。回来后,魏书记不仅拒收,还严厉批评我们,责令我们把原物退回,我们只能照办了。从这件小事上,可见领导在困难时期,却能保持着廉洁奉公、一尘不染的作风,充分体现了那时良好的党风政风,使我们受到了教育。当时,我们也知道电打鱼是禁止的。但在特殊困难时期,也是在无法解决职工生活困难下的应急之举,迫不得已而为之。

  模型室的一次意外

  为了宣传淠史杭工程,专门在机关大院内盖了一幢模型室。模型是由合肥模型厂承做的,有整个灌区面貌的大模型,还有横排头、红石咀、龙河口水库3大渠首等小模型。直观而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淠史杭工程全貌、规模、作用和灌溉效益,给前来参观淠史杭工程的领导和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9年冬的一天上午,对大模型内一些不亮的小灯泡更换焊接时,突然模型内部冒烟失火。我在办公室内听到大喊“失火了,快关掉送电的总闸门!”时,立刻跑到秘书办公室,窜上靠墙的长凳用右手把总电闸刀拉开,立即切断了电源。在大家共同抢救下,把火扑灭了,避免一次难以想象的大火灾。但是模型已经烧坏了。后来,领导追问此事,我认为这是不应追究责任的意外事故,因为模型内线路复杂,密如蛛网,稍有不慎,极易短路、失火。领导认为我说的有道理,不应追责。马上请合肥模型厂派专业技术人员,把烧坏的模型修好了。

  有一次,有一位老红军领导干部参观模型后,批给5辆长江750型军用三轮摩托车,支持家乡的淠史杭工程建设。这5辆摩托车从江西洪都机械厂领回后,分别给地委小车班、淠史杭工程指挥部各1部和六安、寿县等3县各1部。以便于领导能及时赶往各地检查、指导工作和解决处理问题。

  参与《淠史杭画报》编写

  这次编写的《淠史杭画报》是向国外宣传发行的。编写工作由省水利厅吴伯瑶具体负责。照片大部分是淠史杭工程政治部田准在淠史杭工程建设中拍摄的。我是参与编写文字工作的。吴伯瑶带领我们到北京,在国家水利部机关招待所吃住,以便于向水利部有关部门和领导商定画报内容,包括照片选用、解说词编写、翻译、定稿和发行等问题。在北京工作了一个多月时间,有时在住处编写,有时到水利部请示联系。有一次我们3人在水利部办公大楼,上楼梯时,偶然遇见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她问吴伯瑶来北京何事,吴说,是编写向国外发行宣传用的《淠史杭画报》而来的。她听了很赞同,叮嘱一定要编好。吴伯瑶在淮委工作时,钱正英和曾希圣的夫人都是他的领导。这次来北京再一次相见了。曾希圣的夫人是他的直接上级,当时是国家纺织局局长,还约他到纺织局一见。在编写画报之余,我们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先后到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馆、明朝十三陵、八达岭长城等地参观、游览。

  在广交会上的展览

  1974年淠史杭工程模型,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进行展览。从省文化部门邀请了两名文艺工作者参加筹办。我是工作人员之一。这次展览,除反映淠史杭工程全貌的大型立体模型外,还有渠首等建筑物的小模型,能够具体形象地展示皖西大别山区内的水库群和江淮之间淠史杭工程的布局。

  通过3大灌区渠首和各级渠道,反映把水输送到各地灌溉、发电、航运等效益,使参观者了解和看到革命老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改天换地所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伟大建设成果,给参加广交会的各国来宾和国内参观的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称赞不已。当时,在广州军区任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专程前来参观。他身着军装,脚上却穿的是草鞋,精神抖擞,仔细参观淠史杭模型,倾听工程技术人员程梅生的解说,并不时地发问,程梅生则一一给予解答,他非常高兴。他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大别山区是革命根据地,这里许多地方他都熟悉。他还指着模型的一些地方说:“我在那里打过仗。我在南京军区时,在霍邱县城西湖创办了军垦农场。现在建成这个宏伟工程,老区人民彻底翻身了。”

  如今,灌区内农业稳产、高产,近13年又连续获得大丰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现在,灌区内已成游览胜地。各大水库和三大渠首、渠道两岸风景秀丽。水在岗上流,船在岗上走。城市高楼林立,农村处处是两三层的小楼新居。铁路、高速路、公路纵横交错,密如蛛网,车流如注。城市里林荫夹道,超市、公园密布,逛公园,看景点,欢声笑语不绝入耳,一派生气盎然,欣欣向荣的幸福景象,实现小康生活的美景已经不远了。(汤 达)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