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晌午,年过七旬的霍邱县莲花寺村村民张中成正在清扫自家的猪圈,由于年前已经将圈养的7头猪卖掉6头,眼瞅着小猪崽即将入栏,提前搞起了猪圈的卫生。
2016年,霍邱县因地制宜,对产业扶贫政策进行了调整,结合地方产业特点自行确定补助项目,提高贫困户和地方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按照补贴政策,圈养一头猪可获得扶贫补贴500元。
采访中人民网安徽频道了解到,张中成是霍邱县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除了自己,跟在身边的只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孙子,平日里爷孙俩艰苦度日。
“过去种田谋生,但由于年事已高,通过劳作已很难再维系家里的正常开支,仅有的5亩田一年下来也就一千多元收入,生活捉襟见肘,日子过得紧巴巴。”回想起过往的生活,张中成满脸的无奈。
2016年,扶贫办工作人员上门商榷脱贫对策,张中成主动提出了生猪养殖的愿望,“种田见效慢,家里生活正缺钱,我以前养过猪,虽说养猪又苦又累又脏,但赚钱快些!”
张中成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刨去购买猪崽和饲料的钱,养一头猪可净赚600元,加上补贴的500元,纯利润就是1100元,去年年底卖出去的6头猪有将近7000多元收入。
对于政府这般给力帮扶,张中成除了感激以外,扩大养殖的干劲更足了。据张中成介绍,准备再养20头猪崽,分批引进。“趁自己身子骨还硬朗,还能干得动,尽量多积攒点积蓄。”张中成说。
据霍邱县扶贫办副主任余全胜介绍,为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提高了产业扶贫开发到户补贴标准,不仅养猪有补贴,养牛养羊甚至饲养家禽都有补贴。
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让贫困户尝到了实惠,大家伙搞养殖的干劲也越来越高。仅在霍邱县的岔路镇,去年养殖验收就达327户,补贴金额达到80.5万元,占到全镇贫困户人口的30%以上。
不仅在政策补贴上给予扶持,近年来,霍邱县还积极探索“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帮扶机制,力争贫困户脱真贫拔穷根。
来到位于该县长集镇的示范园区,安徽繁盛禽业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曾凡超告诉记者,为了响应扶贫号召,公司特地结合精准扶贫,走出了一套集产业拉动、入股分红和转移就业于一体的扶贫模式。
针对贫困户缺乏资金、少技术等因素,由企业垫资提供贫困户鹅苗,村民自建圈舍自己养殖,待鹅长成后,按照合同约定不低于12元/斤的保护价回收。不仅如此,贫困户以每户养殖50只鹅计算,每只鹅还可以领到养殖补贴50元。
数据统计,截止2016年年底,该公司共向周边乡镇养殖户和贫困户1520户,投放鹅苗175000只,收回160000只。“不仅有效解决了公司原材料供应难的问题,也带动了养殖户的致富和贫困户的脱贫。”曾凡超说。
从产业扶贫到企业带动,再到因地制宜搞特色养殖扶贫,近年来,霍邱县瞄准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积极创新扶贫模式,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适合的帮扶举措,并结合实际完善《产业到户项目清单》,解决了“补贴种类少、群众选择面窄,含金量低、群众积极性不高,验收程序复杂、奖补政策落地慢”等突出问题。
根据目标,霍邱县力争2017年先行出列贫困村54个,到2018年8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确保2019年实现贫困县摘帽。(人民网霍邱3月7日电 汪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