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坝保庄圩移民安置小区一景。本网记者 安耀武 摄
立春将至,在蒙洼蓄洪区,返青的麦苗犹如绿色的地毯在广阔的田野里铺展开来。放眼望去,纵横阡陌中一排排杨树挺直了腰身,在寒风中愈加挺拔,一如蒙洼人民面对洪涝灾害不屈不挠、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气神。
1月24日,阜南县王家坝镇保庄圩淮上社区内,刚刚从庄台上搬进移民安置小区的村民张洪海趁天气放晴,准备到附近的街上购置年货。“‘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今年俺们全家人要在新家过年了。之前一家6口人挤在庄台上不足60平方米的房子里,狭窄简陋,孩子都不愿意回家。”去年底分了120平方米新房的张洪海对记者说。从小区中心的凉亭往四周看,6层小楼一栋栋排开,环境整洁而优美。“你看这居住环境,和城里没啥区别,出门就是学校、公交站和医院。”张洪海乐呵呵地说。
去年汛情过后,阜南县把居民迁建作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全面改善蒙洼蓄洪区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截至目前已完成外迁安置4141户13918人。
“住在安置区里,不仅生活方便,每天去扶贫车间上班也近。”张琴所说的扶贫车间就是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到过的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走进位于安置小区路对面的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宽敞的车间内,工人们坐在一排排缝纫机后面,神情专注,双手上下翻动,认真地把裁剪好的箱包配件进行缝合。
“习近平总书记来企业考察后,公司上下士气大增,发展的信心更足了。”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恒亮向记者介绍,去年10月份,他还应邀参加了第26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
通过几天的参会,我们的产品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开幕当天就有很多家外贸公司和国内经销商来谈合作,给公司带来了不少订单。公司抢抓机遇扩大再生产,投入技改资金300万元,增加设备80台。目前公司员工由去年汛期的97人增加到136人,其中贫困户62人。春节过后,人员还要扩招。”
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红火的发展势头也加快了王家坝镇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步伐。以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为基础,王家坝镇在其周边规划了一个投资1.6亿元、占地82亩的转移就业产业园。产业园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以此解决庄台居民迁建迁入的富裕劳动力就业增收问题,使其能“搬得出、稳得住、可就业、能致富”。目前,产业园已完成规划设计、地界勘察,图纸设计正在评审中,有望春节后动工开建。
与返乡创业的王恒亮不同,在濛洼蓄洪区老观乡创业的钱会民则是外来人员。老观乡位于濛洼腹地,地势低洼,种植大宗作物产量低、效益差,导致群众长期贫困。2016年,当地党委政府决定发展适应性农业,并规划建设了老观乡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招商引资从天长市引来芡实种植大户钱会民,注册成立老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芡实、发展稻虾共养和渔业养殖。
“受王家坝闸开闸蓄洪影响,我种植的7000多亩芡实几乎全部被淹。”钱会民说,洪水过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一边组织工人清淤塘口,同时在完成清淤的塘内投放鱼苗。“投放的鱼苗给我带来了70万元的纯利润。最让我如释重负的是,3100万元蓄洪补偿款也已经到位。”钱会民告诉记者。
眼下,钱会民的芡实基地正在放水晾晒土地,等到3月份再重新播种。回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芡实基地和采摘芡实的村民们交谈的场景,钱会民至今依然激动不已。如今,钱会民又流转了1100亩土地,准备进一步扩大芡实种植规模。“我有信心把企业做大,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钱会民说。
(安徽新闻网记者 安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