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生态“颜值”蝶变富民“价值”——看“两山”实践模范生的解题思路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独特的资源禀赋,厚实的绿色家底,使得霍山与“两山”理念结缘早有伏笔。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的桥梁在哪里?转化的路径是什么?当地党委、政府紧握破题之笔,做活“山、水、绿”文章,将一幅生态蓝图绘彩到底。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田凯平 摄

  山之巅、水之源,走进霍山,既能行到水穷处,亦可坐看云起时。这里是革命老区,也是山区和库区,更是国家生态功能区核心区域。曾经,绿水青山春常在;如今,金山银山滚滚来。

  厚植“底蕴”

  “不食三月鲫、不打阳春鸟,高山常在、细水长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霍山,经常能听到这样一些俗语,当地对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意识由来已久。

  土地革命时期,县级红色政权生态保护《森林办法》在这里诞生。1930年4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主持召开六安六区苏维埃大会,通过了《森林办法》决议案。这是镌刻在皖西大地、见证红色政权致力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历史丰碑,也是红色苏区最早蕴含义务植树内容的革命文献,开启了皖西大地绿色航程,在生态文明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进入改革开放初期,“封山育林”工程在这里实施。1989年,制定了“三年绿化荒山、五年绿化霍山”的“三·五”计划,全县造林成果居全省第二、全地区第一。1992年,霍山在全国率先提出树立“林本意识”,坚持从改变山区群众“靠山吃山”的传统思维入手,强力实行“三不准”,即:不准乱砍滥伐、不准乱挖滥垦、不准使用椴木生产食用菌。大力推动林业综合发展,积极倡导“经济山”,“管死实心的(树木),搞活空心的(毛竹)”。

  本世纪初,“生态立县”战略在这里确立。早在2001年,霍山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污染不进霍山”的发展理念。2011年,霍山成为全国第四个、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2014年10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绿色发展跨洲视频研讨会在霍山召开,并发表了《贫困地区绿色发展之六安宣言》。2019年9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皖西革命老区实践理论研讨会在霍山举行,一度引起强烈反响。

  “在‘六县’战略中,把生态立县放在首位,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届接着一届干,毫不动摇保护生态,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力争当绿色发展排头兵,践行‘两山’理论样板地、模范生。”霍山县委深改办相关负责同志说,厚植生态底蕴,让霍山早早形成了绿色价值取向。

  擦亮“底色”

  一方山水、清秀迷人,推门能见山、开窗便是绿,霍山人爱绿护绿的意志始终坚定不移。

  山是依靠,水是灵魂。佛子岭、磨子潭两大水库是一级水源地,也是六安、合肥的“大水缸”,霍山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从大局出发,2013年以来,先后投入5亿元开展库区综合治理,拆除网箱2.8万只,销毁船只2100只。2020年,更是对佛子岭、磨子潭和白莲崖三大水库实行禁渔。守护一湾清水,换来了“中国好水”和“世界美酒特色产区”。如今,库区的生态价值正在持续变现,白花花的竹根山泉水,正源源不断化作真金白银。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率先推出招商项目准入制度,明确招什么样的项目,不招什么样的项目,坚决不让污染进入霍山。抢抓“六安茶谷”“江淮果岭”“西山药库”发展机遇,重点围绕茶叶、石斛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竭力让特色产业化为生态经济。

  擦亮底色,连线串珠。聚焦“全域旅游、全景霍山”建设,突出“亲山近水 养生霍山”,发挥生态、文化优势,投入26.6亿元建起了串联所有乡镇的“最美环线”,构筑了“一环两核三组团”的全域旅游格局,形成了覆盖全域、贯穿四季的“游览图谱”,带动20余万群众增收致富。

  护林防火,走进万家。2011年以来,连续十多年开展宣教活动,保护生态、爱护家园的意识,从娃娃开始抓起,霍山县每年动员4万多名中小学生及老师、家长联合参与,达到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效果。不仅如此,当地还利用“大别山两山学院”“大别山乡村振兴学院”,做好红绿文章,讲好红绿故事,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

  “绿色是最亮底色,生态是最大优势。”当地一位林业干部有底气地说道。放眼当下,霍山县始终在高质量绿色发展中坚持四个第一: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责任,绿色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机制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生态惠民作为第一追求。拥有30多万人口的山区县,近年来,先后摘得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好水”优秀水源地等系列“国字号”招牌。

  提振“底气”

  绿水青山“颜值”,如何化为富民“价值”?这背后比的是执政能力,拼的是发展思路。归根结底,还需要能落地的鲜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提振老百姓的幸福“底气”。

  “早上8点上班,傍晚5点多就下班了,中午食堂管饭,就近还能顾家。”在霍山县太平畈乡王家店村,村民肖琼一边娴熟地绕条,一边聊着自己幸福的上班生活,自打2015年起,她就在家门口的一家石斛企业上班,一个月两三千元不在话下。偌大的车间,跟肖琼一样,30多位女性村民正在忙活着。

  “2012年,我们这里总人口13440人,在乡里的农商行,存款余额9594万元。2022年,户籍人口14633人,存款余额47257万元,人均存款3万多元。”太平畈乡副乡长高俊岚说,霍山石斛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更是“两山”理念转化的生动实践范例,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太平畈乡离县城86公里,是偏远的山区小镇。10多年前,当地霍山石斛种植面积仅几亩,如今,种植净面积达13000余亩。全乡经营霍山石斛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达500余家,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年产值15亿元,其中年经营收入达千万以上的龙头企业12家,500万元-100万元的20多家,100-500万元的30多家,100万元以下300多家,太平畈乡连续两年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乡镇。”

  从小山村到小县城,霍山石斛全县年总产值达40多亿元。石斛小镇、美酒小镇、茶香小镇、温泉小镇、漂流小镇、花果小镇……依托特色产业,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霍山筑起了绿色发展新平台。

  “这里是霍山县漫水河镇的新铺沟村……”。漫水河镇乡村振兴体验馆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CCTV-2“生财有道”栏目对红灯笼辣椒的专题报道。地处大别山腹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红灯笼”辣椒。

  一个“红灯笼”,照亮致富路。漫水河镇副镇长刘明和说,2022年,在国道346沿线的新铺沟、道士冲、歇马台、径树林四村连片种植400亩,带动农户种植2000亩。加工基地、展示馆、体验馆一应俱全,注册商标、精心设计定制“红灯笼驿站”……立足山区资源禀赋,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乡村振兴路上,百姓致富底气更加充足。

  山更青,水更绿,群众更富裕。如今的霍山,绿色发展的旗帜越来越鲜明,定位越来越精准,思路越来越清晰,成果也越来越丰富。(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谢彬 储著坤 实习生 马原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