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两代守墓人 接力六十载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一条旧毛巾,一把竹扫帚,简单带上这两样“家伙式儿”,黄克胜就出门了。

  出了家门往右拐,一条笔直的山路走不到两分钟,梁家冲烈士墓的指示牌便映入眼帘。顺着指示牌拾级而上,黄克胜熟练地拿出毛巾和扫帚开始擦拭墓碑、清扫落叶……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扫墓活动,而是他一个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

  从父亲黄昌华,到儿子黄克胜,金安区东河口镇毛岭村的这一对父子,已义务守护埋着13名无名烈士遗骸的梁家冲烈士墓六十载。

  耳濡目染 英雄事迹根植心中

  金安区东河口镇毛岭村本是大别山脚下一个普通小山村,可它却与70多年前一场著名的战役联系在一起。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0月取得张家店大捷,围歼国民党第88师师部和62旅。张家店战役十分惨烈,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解放军也付出很大代价。梁家冲一座叫“花门楼”的宅院就是当年张家店战役后方的一个临时卫生所,收留了近百名伤员。后来,张家店战役溃逃的国民党残兵在对面的一座山头上架起机枪,报复性对“花门楼”狂扫,11名解放军战士英勇牺牲。激战后打扫战场,解放军援军含泪收殓战友遗体,就地掩埋在“花门楼”北侧约100米的一片竹林里。“次年,在梁家冲对面的高老寨,发生一场剿匪战,又有两名解放军牺牲,村民们将烈士抬到竹园里,与前一年的11位烈士埋在一起。”对于这段父亲常年挂在嘴边的历史,黄克胜早已烂熟于心,“战争年代,烈士的遗体都草草安葬在竹园里,不到50平方米的竹林垒着11座坟冢,埋着13名无名烈士。烈士们甚至连姓名也没有留下,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张家店战发生时,住在“花门楼”旁边草棚里的孤儿黄昌华才7岁。1959年,18岁的黄昌华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1964年退伍回乡后,他主动为13名无名烈士守起了墓。1966年,时任梁家冲村民兵营长的黄昌华发动村里的年轻人,在11座烈士坟冢四周垒起一堵长70米、高1米多的土围墙,将烈士坟冢保护起来,防止牲畜或者野兽进竹林里翻拱、踩踏。村民们在围墙的入口处贴上了“梁家冲烈士陵园”的纸条。日子久了,墓地难免损毁,黄昌华又在乡里、县里来回奔波,联系修缮。1979年,当时的六安县人民政府拨款始建梁家冲烈士塔;1996年县级六安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2007年金安区政府拨款改建成烈士陵园。自那时起,黄昌华每年都带着村里年轻人给烈士坟冢包土、清沟、铲杂草,还按当地风俗在清明节给烈士们祭奠,直到2008年去世。

  不计报酬 父子接力守墓六十载

  2008年,70多岁的黄昌华被查出食道癌晚期,黄克胜没有再外出打工,回乡日夜陪伴在父亲病床前。100多天的陪护,父亲不断地跟他讲述自己40余年的烈士陵园情结,讲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让黄克胜多次泪流不止,对父亲不由得崇敬起来。黄昌华弥留之际,还不忘嘱咐儿子:“我死后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你能继续守墓,不能让烈士们孤独。”

  当年5月,黄昌华辞世。“父亲一直以来不计报酬义务守墓,有人不相信,以为民政部门暗中支付了他工资。”黄克胜告诉记者,黄昌华患病离世后,村里有人跑到镇上“主动请缨”要求守墓,镇民政办工作人员告之“没有一分钱报酬”后,此事便没了下文。“没人干就我来干。”彼时,黄克胜毅然辞去在江苏工地的高薪活计,返乡接过父亲的“接力棒”。黄克胜说:“我既然在父亲临终前许下了诺言,就一定要兑现这个承诺。”

  梁家冲烈士陵园位于六毛路50公里至51公里地段的山冲朝西坡地的一片竹林里,从六毛路去陵园,要跨一条河沟。为方便各界人士去烈士陵园祭扫,当地村民曾修了一条宽约2.5米的机耕路,又在小河沟搭上水泥预制板,修建了一条长约800米的通道。但是,清明时节往往是多雨季节。机耕路泥泞不堪,小河沟因下雨涨水,给扫墓人带来很多不便。当年6月的雨季到来之前,黄克胜决定筹措资金,先在小河沟上修一座能通行汽车的桥,然后整修机耕路,让来陵园祭扫先烈的人能够乘车直到陵园前。黄克胜有一位远房亲戚在国外,他先是游说这位亲戚,亲戚很快汇来一万元;接着他又去毛坦厂中学,毛中领导被黄氏父子的义务壮举所感动,捐资1.5万元;当地村民集资1.7万元;黄克胜个人出资5000元后,又四处动员亲朋好友出资出力,终于在2010年冬季前在小河沟上架起了一座能跑汽车的拱桥,并修建了一条800多米的砂石路,西端连着六毛路、东端通往烈士墓。

  言传身教 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如今,这条砂石路又变成了水泥路。现在的梁家冲烈士陵园位于丛竹林间,墓碑两边,两棵黄克胜亲手种下的松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五十多岁的黄克胜生活简单也忙碌,平日里就在家务农,若有人来缅怀先烈,他就会准备点茶水,如对方有需要,他就陪同一起去给人义务讲解。

  儿子、孙辈虽然就在合肥工作、读书,一家人却不能时常相聚。“我走不开,一走远心里总是放不下烈士墓。”基于此,一家人只能靠着节假日里儿子带着妻儿回到毛岭村与父亲团圆。前些年,黄克胜不幸遭遇车祸受重伤卧床疗养,70多岁的老母亲高绪聪就接过他手里的担子,替他天天到陵园清扫残叶、擦洗墓碑。

  每年春节,村里别人家的固定节目可能是一家人一起点灯、放鞭炮,他们一家的传统是一起去墓前祭奠。“每次孩子们一回来,我就会带他们一起去烈士墓前看看。有时候跟孙女说说当年父亲告诉我的历史故事,有时候就什么都不说,一起在那扫扫、抹抹。”黄克胜告诉记者,儿子对他多年来的付出非常理解,也为他骄傲。“我现在身体还行,烈士墓我会一直守护下去。等有一天,我老了做不动了,也希望孩子们能延续下去,继续守护好这烈士陵园。”(记者 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