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让公证文书“盛满”人间烟火——“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个人”赵文兵的民生卷宗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夏日的晨光斜切进窗,走近六安市江淮公证处赵文兵工作室,只听得笔尖沙沙作响,不一会儿,一幅“继承亲属关系图”跃然纸上。坐在对面的老李笑着直点头:“哦,你这么一画,我算是把转继承、代位继承弄清楚了。”随后,老李把图纸折好,小心翼翼地放进了衣兜。桌上的一杯热茶,还冒着汩汩热气,如同赵文兵15年公证生涯里,那些被法律暖热的晨光。

  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到安徽省首批合作制公证机构公证员,再到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个人。六安市江淮公证处副主任、“80后”公证员赵文兵,把书本上生硬的法律条文,熬成了居民身边的解忧“法律汤药”,让每一份公证文书,都带着生活的厚度和人情的温度。

  匠心缝合的亲情裂痕

  2023年初秋的一个早晨,王女士在门口徘徊,赵文兵看到这一幕,赶紧把她请进工作室,随即泡上一杯热茶。“五个叔伯、侄辈争遗产,家里乱成了一锅粥。”王女士气愤地说。

  丈夫10年前因病去世,老房子拆迁后,安置的新房要办房产证,可是涉及遗产继承。王女士的婆婆5年前去世,丈夫是老大,还有4个兄弟姐妹都有继承权,老二1年前去世了,继承人还包括侄子和侄女。因拆迁分配问题,家庭成员之间争议不断,法律关系复杂,王女士焦头烂额。

  “大嫂持家30年不容易,侄子成家需要房子……”赵文兵拨了20余通电话,把散落四方的继承人聚到老宅梧桐树下。“家以和为贵,里外都是亲情,打断骨头连着筋。”他展开继承关系图,引导家庭成员说出内心想法,又从中劝导和调解,把冷硬的法条译成血脉亲情的故事。最终,继承公证圆满办妥,房产证顺利拿到手,一家人恢复了往日的和气。

  “有法律疙瘩,找赵公证员!”同样的温暖在张女士掌心流转。原来,张女士在与前夫离婚时签订协议,约定将双方名下共有房产归女方所有,不料前夫突遭车祸离世,让房产过户变成死结。今年4月,张女士捧着离婚协议前来求助。赵文兵厘清法律关系、理清办理思路:与不动产登记部门联动,进行沟通讨论、专题研究可行方案;法院确认协议效力,公证处锁定权益保障承诺。当拿到崭新的不动产登记证书时,张女士感动地说:“多亏赵公证员的帮助,解决了我的心头难题!”

  伏案至深夜的灯光,奔波调查的风尘,调解时沙哑的嗓音,都是赵文兵写给“家和万事兴”的注脚。用他的话说:“公证,不是对法律条文照本宣科,而是用法律的丝线,去缝合亲情的裂痕。”

  爱意永恒的生命注脚

  人生百年,终有一别。72岁的李伟(化名),想要给自己立一份公证遗嘱。他出生于高知家庭,年轻时创业积累了财富,曾有过一段婚姻,身边的女儿是他唯一的法定继承人。随着年老体衰,出于对女儿的爱和自身的理性,他来到六安市江淮公证处。

  李伟掏出手写遗书,密密麻麻五页纸,内容逻辑严密。遗产不仅有传统的不动产,还包含动产、股权、保险、债权、艺术珍藏等。他对每一件遗产都作了细致说明,甚至连细节都标注了提示。其中,还写满了对女儿、女婿、外孙们的牵挂。赵文兵和李伟详细沟通后,帮助他对遗嘱进行了完善。一份遗嘱亦是一封家书,随着公证书的出具,李伟的心愿顺利落地。生命会逝去,但爱可以长存。赵文兵后来在日记中写道:“公证员要做的,是让法律文书,成为亲情传承的家书。”

  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耄耋之年的老张也做出了选择。三年前的夏天,老张的好友病重,家人倾尽全力,想通过医疗手段延长生命,但最终还是在ICU病床上离世。老张对好友浑身插满管子、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体征充满恐惧。自此,他对“生与死”埋下了思考的种子。在一次老年康养普法活动中,老张结识了赵文兵,他想咨询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但碍于人多,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2024年初夏,老人拨通了赵文兵电话:“我想办理一个医疗预嘱公证,若到那天,请让我体面谢幕。”赵文兵应了下来,然而在具体操作时却犯了难。当时,医疗预嘱公证尚无先例,他连续查阅资料,反复推敲,经过论证,最终以《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严受法律保护”为基础,逐字打磨出那份“有温度的法律文书”。赵文兵说:“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公证不仅是证明,更是对生命最后的温柔以待。”

  暖心守护的市井温情

  “我们一家假期旅游回来,发现家里被管道返水泡了,现在该怎么办?”面对社区居民求助,赵文兵总是耐心解答:“我们公证员可以配合,第一时间保全证据、固定现场,你们防止损失扩大,随后再与责任方协商解决。另外,有问题随时沟通。”

  2024年6月,一位小区业主因管道堵塞导致装修受损,在维修和责任承担问题上与物业公司发生争议,在社区的主持下,经过赵文兵居中调解,业主与物业公司取得相互理解,达成解决方案,双方握手言和。

  这些是六安市江淮公证处推广“社区公证员”的缩影。2020年以来,在赵文兵的积极参与下,公证处转变过去“坐堂办证”模式,让公证员下沉到一线,通过驻点服务将公证送到社区,将矛盾化解、公证服务送到“家门口”。截至目前,已覆盖六安城区40多个社区。

  “社区公证员”是赵文兵连接市井温情的神经末梢。一场场公益普法讲座,他用质朴通俗的语言直达群众心坎;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细致解答,他为群众指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一次次不计辛劳的上门服务,他用自己的付出代替群众奔波……社区的一张长桌,方寸之间,也是赵文兵服务群众的“大舞台”,他总能让群众带着问题来,带着满意归。

  “处里安排我跟班学习,赵老师讲解公证实操,分享实务经验,对于我这样的公证新人来说,非常实用。”公证员助理翁娟对完善“首次接待记录”的授课内容印象深刻。近年来,赵文兵牵头打造了“江淮大课堂”,带动全处公证人员参与到学习实践中。他常说:“公证绝不是盖章收费,而是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为群众提供有人情味的暖心服务。”

  窗外华灯初上,赵文兵工作室里,最后一位当事人满意地走了出来。15载时光,坚守综合服务、深度服务、公益服务,经办1.7万件公证,共获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省公证行业业务技能竞赛个人一等奖、2024年法治安徽专项劳动和技能竞赛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他把冷硬的条文揉成了暖意,让法治星光照进群众的柴米油盐,最终在人间烟火中落地生根。(记者 储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