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质量“侦探”,精微处守护“智造”生命线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放置杯子前,一定要仔细检查杯口形状,非圆形杯体容易在落杯环节卡住;投放胶囊时,记得先轻轻摇晃,防止粉末结块影响萃取效果……”6月19日上午,索伊电器的智能制造车间内,智能检验处的负责人权家明正在指导一线员工调试一台智能咖啡机。

  从最初的零部件组装,到最终的成品出厂,一台智能咖啡机需要经过上千道精密工序。“每道工序都是质量防线的关键节点,任何细微疏漏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成为后续工序的‘病灶’。”话语间,透露出权家明对品控工作近乎严苛的要求。

  十五载春秋更迭,权家明始终怀揣着对质量检测工作的赤诚与执着,凭借着一股钻劲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从初入职场的一线检测员,成长为统筹技术管理的部门负责人,为企业构筑起坚实的质量壁垒,更以亲历者的视角,见证了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华丽转身、发展壮大。

  时间回到2010年,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权家明,进入离家不远的索伊电器,做起了一线检测员,从此与质量检测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开始做的是产品出货检验和过程检验,需要对照产品等级标准,判断是否符合出厂要求。”权家明说,当时公司主营冰箱、冰柜产品,由于刚接触这一领域,对产品不太懂,感觉难度比较大,好在有师傅手把手指导,平时也经常模拟训练。“十几台机器一字排开,每台都暗藏精心设计的质量缺陷,要求检验员在规定时间内精准定位问题,不仅考验眼力,更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快速反应能力。”权家明笑说,正是这些实战磨砺,让他在质检岗位上迅速成长。

  渐渐地,权家明便能够熟练地识别产品装配、进行产品性能抽检,此后,因工作需要他进行了转岗。从产品出货检验到负责两条生产线、四条生产线的质量检验管理,再到零部件生产、检验一线,权家明检测的对象从成品大件变成了一个个小零部件,对检测技能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越来越精。

  “每一个小的零部件首先要保证合格,才能组装出合格的成品。”在他看来,只有全面深入了解整个生产检验的过程,才能够更精准地开展工作。“比如一个冰箱的门体,有盖板、门体、发泡层、内胆,这些零部件组装在一起才能做成一个门,只有深入了解盖板与盖板间的装配标准、发泡时间、温度等,才能更好地找到问题所在。”

  随着工作的深入,权家明的成长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六安索伊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也在不断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业态,智能咖啡机、炒菜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应运而生。作为公司质量检测的技术能手,权家明担任起智能检验处的负责人。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与传统家电的检测有所不同,智能产品人为的参与度小一点,必须通过智能化检测、百分之百的合格率,哪怕有0.01几率的差错,都会被检测出来,成为不良品。”权家明告诉记者,智能产品的检测重点在于更微小的细节,只有做到前面每道工序严谨合格,才能保证最终通过检测。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与机器打交道,难免有些枯燥乏味,然而,每当他抽丝剥茧攻克技术难题,因钻研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便油然而生。

  在一次智能检测中,尽管炒菜机的停烧温度已精准设定,可设备运行时却如脱缰野马般持续运转,权家明和团队成员们犯了难。“实际温度已经很高了,但炒菜机就是接收不到停止的指令,导致过烧,烧坏了好几口锅,炒出来的菜就更不行了。”面对这个棘手难题,权家明带着大家一次次复盘,梳理过程、分析查找原因,最终找到了问题点。“原来是炒菜机铂电阻粘合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小的点,但整个机器受温度控制,铂电阻粘得不贴合的话,实际操作中就感应不到温度,后期的性能检测就通不过。从此我们在粘合这一块就会更加留意。”问题根源找出来了,权家明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质量检测就像破解密码,每个异常都是等待破译的线索。只有保持钻劲,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才能让技术在攻坚克难中迭代升级。”权家明说。

  成功源自努力,付出终有回报。2024年六安市高端技能竞赛现场,权家明凭借“物联网安装调试”项目,在70余名行业精英中一路过关斩将,以绝对优势摘得桂冠。第一次参加市级竞赛便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是激励,更是鞭策。“我将继续扎根一线,把掌握到的技术传授给同事们,带着大家一起进步。”权家明说,还将加强个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从领导身上学,从网上学,从同行中学,学习永无止境,未来产品会更加智能,对我们智能检测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权家明身上的蓬勃向上的精气神,恰似穿透迷雾的灯塔,不仅照亮自己的技术进阶之路,更在潜移默化中点燃了同事们的奋斗热情。“近年来,企业积极转型发展,我们经常性组织技能竞赛,掀起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培育出了以权家明为代表的一批产业工人。”公司党委书记、工会主席汪显华表示,企业将持续深化人才培育战略,聚焦智能化转型需求,打造更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年轻员工搭建成长快车道,输送更多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产业人才,以人才“强引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索伊力量”。(记者 齐盈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