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指尖凝茶香 匠心富乡邻——全国乡村工匠名师陈全福的制茶助农路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立秋前后,大别山区仍然炎热。晨光熹微时,金安区东河口镇黄泥嘴村村民陈全福已来到茶园,采摘茶叶开展新茶研发。“最近在向安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请教,研制一款红茶,已经初步获得成功,后面紧接着就是解决销路问题,还有的忙呢!制茶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年过花甲的陈全福轻抚茶叶,指尖的老茧与嫩叶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双与铁锅“亲密接触”了40多年的手,将六安黄大茶传统制作技艺从濒临失传推向全国。从普通农民到全国乡村工匠名师,从家庭小作坊到现代化企业,陈全福忠而信、专而一,勤思善学,造福乡邻,用几十年的时光诠释着他心中的“乡村工匠精神”。

  从茶童到匠人

  陈全福出生于制茶世家,曾祖父在晚清时期就是当地有名的制茶人,擅长传统手艺制作黄大茶。在陈全福的记忆里,童年总是弥漫着茶香。“我五六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在茶园里转悠,看他怎么侍弄茶树。”陈全福回忆道,“父亲炒茶制茶的时候,我就在一旁观摩学习,有时还学着他的动作用茶把子在锅里搅拌。”

  时光流转,19岁那年,陈全福正式从父亲陈绪才手中接过六安黄大茶制作技艺的“衣钵”,开启了守护与发扬这一传统技艺的征程。为了学到制茶技艺的精髓,陈全福反复揣摩,不断练习,他的手在与炙热的铁锅无数次亲密接触下,练出了“铁砂掌”——双手布满老茧,指尖染成墨绿。他也终于对六安黄大茶的传统制作技艺有了融会贯通的掌握。“刚开始手上烫得全是泡,晚上疼得睡不着觉。”陈全福伸出双手,掌心厚厚的老茧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磨砺。

  “同一株茶树上,不但在5月份和6月份生长出的茶叶不同,而且今天和明天生长出的茶叶也是不同的,我们六安黄大茶讲究的是‘看茶做茶’,不同的茶叶、不同的季节,揉捻的力度、发酵的时间都有差别。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为了掌握“看茶制茶”的精髓,陈全福常常一个人在灶台前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反复琢磨火候与手法的微妙变化。正是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让他在三十出头时就成为当地公认的制茶好手。

  老技艺泡出“新茶香”

  从先辈那里传承的,不仅仅是精湛的制茶技艺,更是历代茶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眷恋与敬畏之情。只要没外出,陈全福每天都会到茶园转一转,脚下的泥土、手中的嫩叶,都承载着他对茶叶品质的执着追求。

  “茶,是有生命的。”陈全福始终坚守传统种植方式的精髓,将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经验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种植理念紧密融合。他积极参与新品种茶树的研发和培育,在现有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争取突破,促成企业与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将传统工艺融入到现代清洁化加工流水线之中,研制出享誉全国的“六顺黄”黄大茶新品牌,让六安黄大茶的产品和品牌走向全国各地。

  凭借着对古法技艺的匠心传承,2022年1月,陈全福被聘为安徽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同年,六安黄大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六安黄大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六安黄大茶“六顺黄”品牌被授予安徽老字号。

  “泡出来的茶汤是黄色、金黄色,带有一种浓烈的焦香味,我们土话叫‘有锅巴香味’。”陈全福说,厂里制作的黄大茶,如今多销往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因颜色好、口感佳广受欢迎。同时,他也在不断创新,尝试制作绿茶、红茶。“现在,我们基本上形成了春季做黄芽、小兰花,夏秋做黄大茶的制茶周期,马上红茶也能做了,茶树价值将得到更大程度开发。”

  茶园里的“共富经”

  在陈全福看来,乡村工匠不仅要守住技艺,更要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他探索采用“公司+合作社+联合体+农户”的模式,成立六安市一壶缘黄大茶制作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茶农共同发展。

  黄泥嘴村村民张本权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茶农之一。“以前自己种茶,卖不上价,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合作社包技术指导、包收购,我家茶园收入翻了一番。”像这样的受益农户不在少数,合作社每年高峰期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及季节性用工100多人就业,通过签订种植协议、保价包收,帮助当地80户茶农年增收20多万元。

  更让陈全福自豪的是人才培养。合作社常年开展茶农培训班,目前已培养出1200多名掌握黄大茶制作技艺的乡土匠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为此,陈全福建立了一支懂茶叶种植、专加工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匠人队伍,促进当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营造出周边农民学技术、用科学致富的良好氛围。“我们还与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在生产基地开展茶园除草、茶园施肥新技术试验研究及新技术示范推广。”

  对于陈全福来说,茶,是生计,是匠心,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他愿用一生时光证明:真正的非遗,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沸腾的生活中,在匠人的指尖上,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与未来之间。

  采访札记:

  老手艺“链”起致富路

  金色阳光下,茶山连绵起伏,微风吹过,阵阵茶香扑面而来。从曾祖父的柴火灶到现代化生产线,一百多年来,几代人的技艺传承在大别山脚下的这个小山村里续写着新篇。一口微微苦涩的茶汤,一份回甘的清甜,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

  其实,不止陈全福,在广袤山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却靠着一双双巧手传承传统技艺、助力家乡发展。雕刻彩绘、器具制作、刺绣印染……有他们的地方,就有民俗风物之美,也有产业致富之路。他们,拥有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乡村工匠。

  择一事,爱一生。这些乡村工匠名师是散落在乡间的光与热,他们与万亩良田、鸡犬桑麻一起,共同传递着希望与温暖。他们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他们以匠心为笔,以乡愁为墨,在平凡的岗位上描绘着不平凡的人生画卷。通过他们的巧手,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乡村特色产业得以发展,乡亲们的致富之路得以拓宽。

  各级各部门要为乡村工匠搭台铺路,鼓励支持乡村工匠返乡创办技艺传习所、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让他们当好群众致富的引路人。同时,完善乡村工匠评价体系,畅通乡村工匠晋升渠道,让乡村工匠在乡村有成就感,让更多“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的“技术型”人才成为领头雁,让这些“老手艺”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记者 杨秀玲 宋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