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一抹红代代相传 六十载赤诚守护——记梁家冲烈士陵园义务守墓人黄克胜家庭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前不久,在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中,金安区东河口镇毛岭村黄克胜家庭光荣上榜。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一家几代人跨越61年对梁家冲烈士陵园的义务守护。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13名无名烈士的故事在大别山深处代代相传,为新时代文明家庭写下了生动注脚。

  父子接力:赤诚丹心护忠魂

  盛夏的清晨,54岁的黄克胜带着侄孙王俊杰,揣着一条洗得发白的旧毛巾,拎着一把磨得光滑的竹扫帚,沿着村后水泥路向后山走去。不到两分钟,梁家冲烈士陵园的指示牌便映入眼帘。拾级而上,爷孙俩熟练地清扫落叶、擦拭墓碑。而这样的动作,黄克胜已重复了18年。

  这份坚守的源头,要从黄克胜的父亲黄昌华说起。1947年张家店战斗爆发,7岁的孤儿黄昌华目睹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牺牲。1964年,黄昌华退伍后便主动为13名无名烈士守墓。每天绕道拔草,年节带瓜果祭奠。1966年,他还发动村民垒起70米长的土围墙保护墓冢。为让烈士安息,他背着干粮往返城乡数十趟,推动陵园三次修缮:1979年建烈士塔,1996年重建,2007年改建成规范陵园。2008年,食道癌晚期的黄昌华在病榻上紧握儿子的手:“44年了,我守着他们就像守着自家兄弟,你要接着守下去。”

  父亲的嘱托重如泰山。黄克胜毅然辞去江苏高薪工作返乡,收拾起父亲的工具,把家安在陵园旁。为解决雨季祭扫难题,他四处筹资:远亲捐1万元,毛坦厂中学捐1.5万元,村民凑1.7万元,自己再添5000元。在两年的时间里,他带着乡亲们肩挑手扛,终于在2010年冬天架起拱桥、修通了800米砂石路。如今,这条路已变成平整的水泥路,墓碑两侧他栽下的松树也已郁郁葱葱。

  薪火相传:几代同守那抹红

  “四爷爷讲了一辈子烈士故事,这副担子不能没人接。”2000年出生的王俊杰,自小跟着长辈祭扫,烈士故事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2020年退役后,在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的他,主动把守护陵园当成“第二职业”。

  每逢清明、国庆,王俊杰都会提前备好茶水,在陵园入口等候祭扫者。“1947年10月,‘花门楼’临时卫生所11名伤员遭报复牺牲;次年剿匪战又有2名战士倒下……”黄克胜的讲解声情并茂,王俊杰也听得入迷。周末跟着四爷爷上山清扫,成了他雷打不动的“必修课”,“今后,我也想跟四爷爷一样,把英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不忘历史。”

  这份红色传承,早已融入家庭血脉。前些年黄克胜车祸卧床时,70多岁的母亲高绪聪默默接过扫帚,蹒跚上山清扫,直到儿子康复,“那段时间她腿肿得厉害,却从不说累。”儿子黄滔在合肥安家,每逢节假日必带妻女回乡。年幼的小孙女总采来野花摆在墓碑前,追着问:“叔叔们为什么没有名字?”这时,黄克胜便会坐在墓碑旁,慢慢讲述父亲传下来的故事。看着孩子眼里的崇敬,他知道,红色种子已经发芽。

  文明花开:坚守中彰显担当

  如今的梁家冲烈士陵园,已是周边30多所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到开学季或纪念日,戴着红领巾的学生们便会涌来。黄克胜总会备好小马扎,讲张家店战斗的惨烈,讲父亲守墓的执着:“烈士们没留下名字,但精神得传下去。”十几年来,他义务宣讲200多场,听众超3万人次。

  除了守墓,平日里黄克胜还是镇上有名的“热心肠”:谁家办事缺人手,他第一个到场;邻里闹矛盾,他上门调解;村里修水渠、铺村道,他带头义务出工。2025年2月,开网约车的他发现乘客被诈骗,果断报警拦截,为乘客挽回10余万元损失,但面对感谢他只说:“谁遇上都会这么干。”

  这份热忱让他收获诸多荣誉:2011年获安徽省五四青年奖章、道德模范提名奖,2023年入选“中国好人”。他的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后,他更觉责任在肩:“这荣誉属于全家,属于所有守护英雄的人。”他还在村里开起“红色小课堂”,农闲时召集孩子们,为他们讲述革命故事,教他们清扫陵园。

  夏日阳光透过竹林,黄克胜轻抚墓碑:“这好日子是英雄用生命换来的,守着他们,心里踏实。”他最大的心愿,是孙辈长大后接过那旧毛巾、竹扫帚。61年守护仍在延续,正如他所说:“守护英雄的路,永远不能断,也永远不会断。”这跨越一甲子的坚守,是红色家风最动人的传承,也是“全国文明家庭”最厚重的底色。(记者 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