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七日,王友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记者 田凯平 摄
八月的皖西,烈日炙烤大地,田野好似巨大的蒸笼,水稻正忙着抽穗。紧紧偎依着淮河的霍邱县城西湖乡,一片片稻田宛如绿色的海洋,一株株稻穗承载着村民的汗水与希望。
“身子还没恢复,使不上劲。种了200亩水稻,我得去看看,水要正合适。”8月7日上午,邹台村65岁的村民王友田戴着草帽,忙完田间管理后,拖着略显沉重的步伐往家走。以往,他在田间劳作时动作利索。如今,身体的伤痛让他力不从心。
“老王,天热,在家多休息,田里的活,请人搭把手。”“当心身子,悠着点干。”村民走上前,主动和王友田打招呼。虽头顶“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光环,但他始终深爱脚下的土地,依旧像往常一样,起早贪黑,养龙虾、种水稻,闲不住。
今年7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朴实憨厚的王友田,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当时,我因肺部积水,在市人民医院做手术,没能亲自去现场领奖。”王友田黝黑的面庞上,挂着一丝遗憾。
在北京上大学的孙女王成菲,替爷爷完成了愿望,接过那凝结着热血和生命的荣誉证书。当孙女戴上鲜红绶带的那一刻,千里之外的医院病床上,王友田眼中泛起泪花,这泪花里有欣慰,更有对往昔惊心动魄经历的感慨。
那是三年前的农历除夕,本该是阖家团圆、喜庆祥和的日子。中午12点左右,城西湖乡邹台村却被阴霾笼罩。王友田的妻子王也秀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隔壁院子里突然传来惨叫,过道站着人,手握两把明晃晃的长刀,邻家四口人,全都浑身上下是血,谁看了都害怕……”
亲眼目睹这般血腥场景,换做他人或许早已吓瘫在地,可当时62岁的王友田,没有丝毫犹豫。听到惨叫的那一刻,他正端起饭碗准备吃饭,出于本能,他迅速登上墙边楼梯探头望去,眼前的惨状让他心头一紧。
“救人”这个念头,让王友田来不及多想。他顺着墙边的楼梯,尝试了好几次才翻过院墙。手无寸铁的他,直面手持双刀的行凶者,两次义无反顾地扑上去,死死抱住对方。“斗也斗不过他,想到屋里还有三个小孩,认死也不能松手。”王友田质朴的话语,透着无畏的勇气与担当。
聊起那一幕,王友田记忆犹新:“四个大人,倒在地上,身上到处都是血。我翻过墙后,看到邻家的老人和他儿子,流血太多了,讲话不利索,扶着墙也站不起来,手指着大门方向,过道里的那人,握着两把刀就过来了……”
当时,院子里没有棍棒和铁器,王友田随手抄起扫帚试图阻挡,瞬间被利刃斩断。千钧一发之际,他猛扑过去,死死抱住对方。行凶者将其狠狠甩开,他再扑,再抱,刀尖在他头部、脸部、胸膛猛扎。厚厚的棉袄被热血浸透,他竟浑然不觉疼痛,只知双臂如铁箍般收紧:“为了救下人命,不能松手!”
王友田的血肉之躯,在刀锋与生命间筑起堤坝,行凶者被警民合力制服。除夕夜,从上海赶回来过年的儿子直奔医院,病床前,没有半句责备,只有默默守护;妻子王也秀满是担心,庆幸“不出人命最好”;80多岁的老母亲,不停地掉眼泪,哭着问:“你是怎么敢冲上去的?”
“当时不能害怕,越害怕越胆小,越不敢上,就要出人命了,不能看着不救人啊!”王友田安慰道。这句“不能看着不救人”,质朴无华,却掷地有声,道出了最纯粹的善良与正义。这句朴实的话语,更是藏着土地赋予的哲学:麦穗越饱满头越低,人心越朴实胆越壮。
其实,这份善良与担当,早已深植王友田的骨子里。30年前,他跃入湍急的沿岗河,救起两个仅剩头发浮在水面的孩子,看到孩子安全苏醒后,方才离开。几天后,孩子父母来村里寻找救命恩人,家里人才知道他做了差点“搭上命的事”。
邹台村紧邻淮河,村里有条小道,一到下雨天泥烂路滑。王友田卖掉稻谷,自掏腰包买了36车沙砾将路铺平。事后,他笑着说:“钱花了,大家都好走,值!”朴实的话语,如稻穗般饱满沉实。
“他喜欢钻研,自学了很多技能,村里谁家农机故障,东西坏了要焊接,他总是随叫随到。为人热心,口碑很好,曾担任过乡人大代表。”邹台村党支部书记王友保如此评价。
养过甲鱼、蚂蟥、黄鳝,王友田是远近皆知的致富能手,也是种粮大户。近年来,他流转土地搞“稻虾共养”,龙虾、水稻两不误、两丰收,是村里妥妥的带头人、示范户。
龙虾季,凌晨两三点起来收虾笼,骑三轮车赶到五六里外的市场售卖;水稻季,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在农田里忙活。见义勇为受伤后,王友田的身体大不如前。妻子王也秀心疼地说:“之前,他扛百来斤的稻谷不在话下,现在忙完简单的农活回来,就会胸闷、上气不接下气。”即便如此,他依旧割舍不下对土地的眷恋。
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因儿时家穷,王友田只读过一年书,他时常教育子女,做一个“本分”的农民就好。霍邱县城西湖乡政法委员冯坤鹏说:“面对持刀歹徒,他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以非凡勇气守护了群众生命安全。广袤的农村大地,需要这种浩然正气,美好的幸福家园,需要更多这样的平凡英雄。”
采访札记
勤劳、淳朴,勇敢、奋进,65岁的王友田,是一位“本分”的农民。几十年来,他一直深耕于希望的田野。他的鲜活故事中,有跃入激流的勇毅,有填平泥路的厚道,更有以血肉抵挡利刃的惊天担当。他藏在疤痕里的正义和勇气,早已越过田垄河渠、山川原野,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激荡着皖西儿女见义勇为、向上向善的心灵。(记者 储著坤 沈夙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