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留住“美丽乡愁” 点亮“美丽经济”——霍山县和美乡村“圈粉”又富民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十一”长假期间,大别山国家风景道车流如织。公路沿途节点,游人纷纷驻足,村民昔日废弃的猪圈、牛栏被改造为文化广场、“牛栏书屋”后,竟然变成了网红打卡点……这一切,都源于霍山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生态美、产业兴,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以环境整治、产业升级、文旅融合为抓手,精心描绘宜居宜业宜游的诗意画卷。

  沿着蜿蜒的大别山国家风景道行进,霍山县磨子潭镇宋家河村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来到这里的外地游客,都会被一个名叫“牛栏书屋”的地方吸引。谁能想到,这个充满文艺气息、承载孩子阅读时光的场所,前身竟是村民废弃的牛栏。

  “以前村里可不是这样,猪圈、牛栏、厕所味道大,也不好瞧。”村民李兴明说出了村子的变化,“现在好了,处处景色如画,文化广场能跳舞,旅游公厕也非常干净,来村里打卡、住宿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

  宋家河村的蝶变,是霍山县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的生动缩影。当地紧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因地制宜对村民废弃的猪圈、牛栏、厕所等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将其改造为文化广场、“牛栏书屋”、旅游公厕等公共设施。这些“点废成金”的巧思,既保留了乡土记忆的根与魂,又极大提升了村庄的整体“颜值”与内在“气质”,让和美乡村成为游子眷恋、游客向往的幸福家园。

  生态底色绘就后,如何让“美丽风景”催生“美丽经济”,成为霍山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课题。宋家河村的答案,藏在一片小小的茶叶里。村里不仅挖掘茶文化、农耕文化,建起了村史馆,还举办热闹的“村晚”,打造一条集种植、加工、研学、旅游于一体的茶文化产业链。如今,这片绿色的叶子,不再仅仅是农产品,更成为了文化载体、吸引游客的“香饽饽”。

  “我专门做油茶,随着乡村面貌的大变样,茶油销量一年比一年好,收入也非常可观。”李兴明笑着说,游客变多了,村里的土特产品也越做越丰富,根本不愁卖。

  “我们把村民废弃设施升级改造,变废为宝,还发动群众参与,实行‘门前三包’,共同维护建设成果。”磨子潭镇宋家河村党支部副书记邵文发表示,最关键的是发展产业,以茶叶为中心成立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同时以“大别山人家”为主题,带动周边村民吃上“旅游饭”。从单一种植到融合发展的“接二连三”,乡村产业的活力被充分激发。

  与宋家河村异曲同工,首批入选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的太阳乡金竹坪村,凭借其绝佳的生态区位,走上了一条“高颜值”的文旅融合之路。村里大力实施垃圾分类和污水治理,让村庄的“里子”和“面子”一样干净。同时,修建观景平台、徒步栈道,让游客更好地沉浸于大别山主峰白马尖的雄奇壮丽。依托核心景区资源,金竹坪村正着力打造休闲康养旅游新地标。

  “这些年,我们这边变化太大了。”经营民宿的村民周甜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沿途路上、观景平台,每天都有好多游客拍照打卡,路面也非常整洁干净。一到节假日,我们民宿很难订到客房,家家户户都是满房状态,生意越来越好。”

  太阳乡金竹坪村党支部书记蒋宏祥描绘了未来的蓝图:“我们利用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契机,重民生、夯基础,全面打造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园,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之地。”如今,旅游业已成为金竹坪村强村富民、促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截至目前,霍山县已入选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15个,已建成132个中心村。整洁的村道串联起千家万户,欢声笑语在文化广场回荡,环境整治提升了“面子”,产业升级充实了“里子”,而文旅融合则擦亮了“牌子”。在这片热土上,乡村全面振兴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记者 储著坤 通讯员 刘皓 程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