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图书借阅、科普展览、文艺普及、红色教育等综合性文化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叶集区文化中心。彭松 摄
在六安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被誉为大别山“东方芭蕾”的连响舞的轻快热烈,感受当地人民的热情与活力;或者,与六安汉代王陵墓地来一次“探秘之旅”,在历史的沉淀中感受厚重的人文气息;或者,体验下六安瓜片制作技艺、霍山石斛炮制技艺的独特魅力,品味传统工艺的精髓;或者,在六安红剧场里,看一场动人心弦的六安庐剧现代戏,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如同城市的灵魂,悄然点亮了六安的每个角落。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瑰宝,坚定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延续了城市的文脉,更让这座城市的特色得以彰显,构筑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
非遗传承 向“新”而兴
“剪纸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工细作。将纸张折叠后能剪出重复的图案,剪出的效果取决于折叠的次数和角度。”一张纸,一把剪刀,数十年的坚守,用剪纸记录生活、承载文化、表达喜悦、寄托情感、讲述故事的翁墩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徐圣年一边演示一边介绍,为了更好地传承剪纸艺术,徐圣年将剪纸艺术与现代生活紧密融合,广大农村地区喜庆场合经常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他常年在当地中小学开设剪纸课堂,义务为中小学生讲解剪纸技艺,激发中小学生对非遗的兴趣,成为非遗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近年来,我市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致力于拉近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不断探索非遗保护的新方法、新路子,积极推进非遗保护传承。
同样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的还有皖西庐剧。皖西庐剧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编演现代戏是皖西庐剧团建团七十年来的传统。去年为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创作的庐剧现代戏《情系淠史杭》,在艺术手法上既展示了皖西庐剧如歌如泣,动人心弦的特点,又成功地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和花鼓灯舞蹈,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在锣鼓声中守正创新,用历史文献照片与演员现场表演构成了时空穿越、行云流水、疏密有致、起伏跌宕的史诗性戏曲风格,有适应年轻观众的观赏价值和戏曲现代戏的创新意义。
非遗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着各种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全市拥有人类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24项、市级非遗项目63项、县区级非遗项目186项。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9人,包括国家级5人、省级30人、市级84人;现有省级非遗传习基地5个、市级非遗传习基地22个。市县各级文旅部门、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传习基地构成的非遗保护网络基本形成。此外,我市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同时加强市本级扶持力度,对市级濒危项目扶持基本实现全覆盖,帮助传承人保护传承非遗项目。
文化惠民 奏响群众“幸福曲”
在市文化馆,公益培训、艺术展览、文艺演出、文化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繁星点点,照亮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舞蹈课程是市文化馆的公益培训热门课程之一。在舞蹈教室里,教练耐心地指导着每一个学员,让她们在优美的旋律中翩翩起舞。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戏曲课程也是市文化馆的一大亮点。老师们认真地教授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让学员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古琴课程更是独具特色,老师们优雅地弹奏着古琴,学员们静静地聆听,领略古琴的韵味,感受音乐的魅力。
“今年春季在馆内共开设24个班,这是我们常年开展的‘皋城文艺课堂’公益培训项目之一,同时我们也在联合全市文化馆联盟,大力推进社区艺校、乡村艺校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全市文化馆(站)开展好全民艺术普及。”市文化馆艺术培训部负责人朱自燕介绍道,自市文化馆开馆以来,努力挖掘六安地域文化特色,用文艺彰显六安“红”与“绿”的底色,坚持以创新的思路办活动,打造了“月光音乐盒”“清风茶会”文旅会客厅、社区及乡村艺校等多个文化服务品牌,积极扶持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加多元、更高品质的文化艺术服务内容,让文化艺术浸润群众生活。
同样作为城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市图书馆,一直以来都在为市民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和文化活动,让市民在繁忙的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温暖和力量。市图书馆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亲子阅读、讲座、展览等,创新打造了家庭教育公开课、首届大别山红色阅读马拉松等品牌活动,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市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今年,市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鼓励市民读者走出家门,推出的特色阅读新服务,向我们广大市民读者免费提供帐篷、地垫、陪伴娃娃等一系列户外伴读装备,真是太好了!我儿子平时就特别喜欢去图书馆看书,这下我们可以换个地方,边赏景边读书啦!”市民李晓倩看到市图书馆公众号的宣传,立马就预约了这个活动。开馆以来,市图书馆不断增设惠民服务内容:免费的无门槛借阅服务、一卡多借通借的家庭证、满足学习型团体阅读的借阅模式、突破距离局限的“线上借阅 物流到家”服务、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数字资源“掌上”图书馆……多种方式并用,拓宽传统阵地服务内涵,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据介绍,去年我市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尽享丰盛的“文化大餐”,共开展群众文化活动4.5万余场,全市22家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共接待客流469万人次。市图书馆荣获“安徽省十佳阅读推广空间”荣誉称号,全市8家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全部上等级(其中国家一级馆3家),裕安区鼓楼街道月亮岛社区获评中国图书馆学会“书香社区”(全省仅2个)。全年建成城市阅读空间35个,开设“乡村艺校”“社区艺校”教学点111处,培训城乡文艺爱好者3.2万余人次。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共征集红色微电影作品2348部,线上话题播放量超3.3亿。创新举办农民合唱大赛、“皋城之星”新生代歌手大赛等十余项品牌文化赛事……
文旅融合 展现城市新魅力
穿越绵长的时光隧道,身临其境感受当时人民所受的沉重压迫,体会革命者草长莺飞般的革命激情,感受金寨县共产党人杜鹃啼血般殷切追求的初心和使命……游客们在十万剧场体验了大型沉浸式红色剧目《立夏》,观众与演员沉浸式互动,生动再现金寨的红色历史。
汤家汇十万剧场坐落在金寨县汤家汇镇,这里曾经是红军的根据地,作为以革命文化为特质的文旅产品,项目融合时下流行的“沉浸式戏剧”和“元宇宙科技”两大形式,生动再现了当年红军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
“近年来,我们全面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擦亮‘两源两地’红色文化名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杨四好介绍道,“我们建立革命文物数据库,建设‘红源’数字平台,提升数字化保护利用水平。推进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加快汤家汇、独山等红色旅游小镇发展。举办第六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红色货币展,拍摄《花开石上》等系列红色影视作品。横排头景区入选水利部‘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金寨县红军广场等8处景点列入省级守护红色根脉文物主题游径。金寨县入选2023年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县,舒城县晓天老街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支持金寨县争创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57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402亿元。全市规上文化企业109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17%。全年电影票房1.12亿元,实景剧《大别山传奇》2023年票房收入达1400余万元,全省首个红色沉浸式戏剧《立夏》入2023年全省数字文旅创新实践十佳案例。推进红绿融合发展高地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示范等旅游强市建设“七大行动”,完善“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实施旅游民宿“1289”工程,打响“大别·乡宿”品牌。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加快迎驾春风美酒小镇、梦享村、天堂寨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长三角绿色生态康养目的地建设,大别山(六安)悠然南山旅游度假区列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单位,成功创建张家店、迎驾、大别山(金寨)天马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提升霍山陡沙河,金安虚谷、聆心谷等5个大别山温泉度假地影响力。上海市总工会认定我市职工疗休养基地6家,吸引沪苏浙职工来我市疗休养3.4万人次。
文旅融合,诗和远方牵手,踏着文化和旅游相融相促的节拍,我市正以风光之美、文化之美、乡村之美,全力打造文旅融合新图景,让八方来客流连忘返,共享文旅融合绘就的秀美画卷。(记者 桑宏 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