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茧卖了2万多斤,村公司和农户共收入60多万元,以前不敢想、不敢干的事,在我们村变成了现实。”连日来,在霍山县大化坪镇汪良村,党支部书记郭延继与村民聊起蚕桑产业底气十足。
汪良村,地处佛子岭水库上游,是一个传统的蚕桑大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老人们则靠着土办法,一年年的坚持,多次经历蚕茧价格“过山车”,村民们对蚕桑的想法一直是靠天收。去年底以来,大化坪镇党委深入调研,争取部门支持、引进龙头企业、创办村公司、科学指导蚕农,以前的“后进村”完美羽化蝶变,稳步迈进了“新丝路”。
探路:剥茧抽丝
改革开放以来,汪良村蚕桑产业一直是村里的支柱产业,蚕茧具有个大、色白、质优等特点。全村23个村民组,600多农户中,家家户户有桑园。但是,近年来青壮年外出打工,蚕桑质量不断滑坡,卖不出好价钱,全村蚕茧仅卖几万元。2022年,该村被上级考核认定为“软弱涣散村”和“产业发展后进村”。
“为什么传统产业、特色产业说不行就不行了呢?”大化坪镇党委书记程亮带着问题,走进企业、桑园、蚕房、农户,摸清症结所在。“只有把蚕茧质量提升上来,才能做到优质优价,蚕桑产业才有出路。”企业负责人说。蚕农们说:“只有企业收购价稳定了,大家养蚕才有积极性。”村“两委”则认为:“两方说的都有道理,但怎样才能稳定茧价呢?”程亮找到了全国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丝绸协会副会长、安徽鑫缘茧丝绸科技公司总经理汪海涛。汪海涛建议:“只有村里成立公司,村干部参与蚕桑生产管理,带动蚕农一起干,才能确保蚕茧质量,进而提升茧价。”
有了明确路径,说干就干。霍山县乐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就这样成立了,公司组织技术培训、桑园新辟与改造、桑苗的采购等具体工作。“哪家的桑园该上肥了,哪家的蚕宝宝该防病了,这些具体的事情都有人抓、有人管,而且专业、规范、及时,这些都为蚕茧增产增质发挥了关键作用。”村党支部书记郭延继说道。
引路:破茧重生
“一季春蚕,就收蚕茧257斤,没有一个僵蚕。”汪良村里畈组70岁的老人叶纯爱,一边数着7400多元的现金,一边笑呵呵地说:“听政府的没错,还是科学养蚕好啊。”
新成立的村公司与村“两委”合署办公,建立3个微信群,其中“无事找书记”群有400多人,几乎覆盖了全村蚕农,大家可以及时互通信息。同时,针对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微信的情况,村民组长、网格信息员便用“跑腿”的方式,每隔两三天上门服务。叶纯爱老夫妻俩一直用传统方式养蚕,蚕室长期不开窗,僵蚕非常多。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但老人思想保守,一直不愿意开窗通风,害怕外面的苍蝇、蚊子飞进来。去年,老人家里又一次暴发僵蚕病,150多斤健康蚕,有三分之一在一夜之间病成了僵蚕。今年初,村公司组织技术骨干来到老人家中反复讲解开窗通风的科学知识,带着老人去看其他科学养蚕户。果不其然,今年的春茧,老人大获丰收。
“根据天气预报,周末就要下雨了,大家给桑树施肥必须赶在周三之前完成。”4月份正是多雨时节,而施肥必须赶在雨前两三天才高效。村公司技术员一直关注着天气预报,适时给蚕农技术指导。村干部还分片包组,每当大忙时节,他们直接走进农户家中,开展“一对一”“一帮一”的技术服务。刘家冲村民组位于山顶上,交通不便,村民卖茧全靠肩挑背扛。今年初,镇政府投入120多万元,修了通组水泥路。至此,汪良村23个村民组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
出路:化茧蝶变
“养蚕好不好,小蚕很重要。”蚕桑技术专家汪海涛说,作为养蚕的上游工序,小蚕的健康成长十分关键。
汪良村留守老人多,他们大多眼神不好,饲养小蚕的技能有限,而小蚕又是养蚕基础中的基础。小蚕共育室,需要建在通风、无毒、交通便利的地方。汪海涛又一次来到汪良村,帮忙为“汪良小蚕共育室”选址。蚕农们听说要建小蚕共育室,主动站出来说:“把已废弃的村中心小学腾出来,这里地势平坦,人口集中,而且房子还是现成的。”“这个地方离村民水田、菜地仅一墙之隔。村民万一打点农药,会对小蚕有影响。”汪海涛解释道。
村干部想到八斗湾村民组有一处好地方,周围都是山场,道路交通也很方便。汪海涛看过之后说:“场地可以,室内的加温补湿自动控制设备需要5万多元,就由我们企业来承担吧。”随后,程亮带着“汪良小蚕共育室”图纸向上争取支持。最终,霍山县委组织部、发改委、农业农村局共出资90万元。当前,智能化的小蚕共育室已建成,本月底可以为秋蚕放种育苗。
“只要3元钱,就能买份保险,损失了,有赔偿,丰收了,利润都是我们的,真是太划算了。”村民对养蚕商业保险的推出拍手称赞,栽桑养蚕的劲头十足。今年3月10日,霍山县首次为养蚕户购买了商业保险,保险金额为每张纸800元,保费按5%计算,即每张纸40元,其中市、县财政部门补贴32元,县制种企业补贴5元,农户实际承担的保费每张纸仅为3元。目前,汪良村桑园原来800亩,今年又新辟400多亩。在春茧收入60多万元的基础上,夏茧、秋茧有望突破70万元。(记者 储著坤 通讯员 项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