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洒向金秋的淮畔明珠霍邱,橙黄的稻谷在微凉的空气中氤氲生香。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清风送爽,秋意醉人,平静的淮水缓缓东流,行走在沿岸的田野上,稻浪翻滚一望无际,十里荷塘幽香阵阵,秋叶映衬的农家小院,炊烟袅袅,柴火饭菜的香味迎风扑鼻……行蓄洪处见安澜,千百年来淮河居民的夙愿正逐渐变成现实。
六安速度——“快进键”
霍邱,蓼都,风景宜人、良田广袤,有着“安徽产粮第一县”的美名。这里傍水而生、低洼平坦,也是淮河流域开辟重要行蓄洪区最多的县城,开辟了城西湖、城东湖和姜唐湖3处重要行蓄洪区,蓄洪面积1014平方公里,蓄洪容量52亿立方米,占淮河流域行蓄洪总量的67.4%。历史上,地处淮河中游的皖西地区洪涝灾害频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3处行蓄洪区平均每3年就要启用一次,直接威胁区内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
我市始终把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民生要事抓牢抓实,积极推动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和安全建设等工作。牵头推进的安徽省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工程项目可研于2021年9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我市早早做好外部环境保障,于2022年3月先行开工建设裕安区段,目前工程已全面开工,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投资完成率达54%。
记者了解到,安徽省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工程先后列入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该项目通过新建保庄圩、庄台、排灌泵站,加固堤防,建设深水区溢流堰等,完善蒙洼、城西湖、城东湖等省内淮河干流9处重要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体系。批复总投资55.98亿元,其中六安境内投资37.14亿元。
为保障工程快速推进、早日见效,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发改、财政、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为成员的水利工程建设领导组,建立执行了重点水利工作三级调度机制,重点协调行蓄洪区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土地、资金、环境等外部问题。市水利局将行蓄洪区工程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组建项目建管处专班推进工程建设管理。
项目建管处成立以来,累计抽调市县水利骨干20余人,由市水利局分管领导带队,驻点办公,设置了工程、质量、财务、办公室等部门,将工程建管目标细化分解至月,实行挂图作战,按图部署、推进、督导,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计划完成。
过硬质量——“优质标”
质量始终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生命线。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邵珠波告诉记者,“我们持续加强管辖范围内水利建设工程的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不缺位、全覆盖。”2022年底成立了水利监督工作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建立水利工程质量考核体系,制定《水利建设项目稽查办法》,持续开展项目稽查。
行蓄洪区项目投资大、范围广、战线长,质量安全建设仅仅依靠日常稽查还远远不够。今年上半年,建管处参照水利部稽查标准及要求组织开展了模拟稽查,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了7名水利部稽查专家库的专家,从建设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对行蓄洪区工程进行了“全面体检”,发现各类问题73个。模拟稽查结束后,建管处督促各参建单位迅速整改,确保问题改到位、不反弹,同时深入复盘总结、举一反三,进一步提升了监管能力。
外部监管是保障,做好质量工作关键在于责任落实。如何促使建设方自觉履责是摆在建管处眼前的一道课题。行蓄洪区共有9家建设企业分别承接实施3个标段,建设内容相似,可对比性、参考性较高。建管处多次开展工程检查评比活动,邀请参建单位人员对各总承包标段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工程资料等方面互评检查和观摩学习,并根据评比结果执行奖惩措施,形成了比中学、学中干、干中超的浓厚氛围。
此外,建管处尝试将工程质量创优、安全生产目标以及文明施工要求列入合同条款,建立了具体可操作的奖罚机制,鼓励引导建设单位强化日常管理,为争取“黄山杯”、“大禹奖”、“鲁班奖”等工程质量荣誉奖项打牢基础,不仅进一步压实压紧了参建单位主体责任,还激发和调动建设单位的创优主动性和积极性。
党的力量——“先锋队”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持续改变着淮河这条水患频繁的水脉。
行蓄洪区工程是当前我市在建水利工程中投资最大的项目,建设范围广、管理难度大。建管处采取“党建+工程建设”模式,坚持项目攻坚在哪里“用力”,党建工作就在哪里“加油”,有效推进各项工作按计划顺利开展。今年1月18日,行蓄洪区建管处党支部召开第一次支部大会。按照有关程序要求,从支部的8名党员中选举产生了党支部书记和3名支部委员,明确了分工职责。
淮水汤汤倒映出的,是周边群众奔向未来的幸福和期待。行蓄洪区的建设,关系着大批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注定是一条艰难繁杂且责任重大的前行之路。
霍邱段工程刚开工时,因项目范围内有大量征迁工作,一度制约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特别是受当地风俗民情影响,2900余座坟墓迁移工作有非常大的阻力,工程几乎停滞。建管处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迎难而上,专人负责与属地政府协调,进村入户商谈,在充分尊重理解风俗的基础上,宣讲工程建设的意义和好处,努力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一步一步推动征迁工作落地落实,历时3个多月于今年清明前完成所有坟墓迁移工作,为工程有序推进打好前站、奠定基础。
预计至2025年,行蓄洪区项目将建成见效,行蓄洪区防洪排涝能力将全面提升,“临水而兴、人水和谐”的幸福生活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吕红雨 记者 宋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