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龙地村龙鳞坝是夏日旅游最火打卡地。 陈波 摄
群山葱葱,溪水潺潺。秋日的霍山县与儿街镇真龙地村珑湖庄园热闹非凡,既有自驾探幽的驴友们把酒言欢,又有一家人周末郊游其乐融融。这个山乡小村落远离了城市喧嚣,更显得烟火可亲。
老“三线”起死复生
真龙地村位于霍山县与儿街镇东南部,由境内山脉如龙而得名,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林业村。
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在中西部三线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军工企业建设,真龙地村境内建有两座“三线”军工厂:红旗厂和淮河机械厂,两厂正式职工就有5000多人。
“那个时候我们这很繁华啊!教育、医疗配套齐全,有幼儿园、两个小学和两个初中部。”真龙地村党总支书记郭晓军对村子的光荣历史很是缅怀。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改变,国家实行体制改革,红旗厂1989年搬迁至合肥、淮河机械厂1992年搬迁至蚌埠。曾经让真龙地村民引以为傲的红色“三线”厂,似乎在一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厂房空荡了,路灯不亮了,火热的山乡沉寂了……
“穷则思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霍山县逐步树立起“生态立县”理念,下定决心走上绿色发展之路,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奋斗目标。该县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始终保持生态发展定力,将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绿色发展的“先手棋”,走在了全市前列。而沉寂多年的老“三线”厂又一次迎来起死复生的机会。
旧资产盘活变身
走进真龙地村梧桐研学教育基地,外墙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标语赫然醒目。“三线”建设虽已成历史,但其精神仍然深深影响着这个小山村。
“你看我们这里的许多房子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的军工厂房,有着浓厚的历史感,这都是我们村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郭晓军指着一排排红砖厂房说。
2022年,真龙地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深耕生态资源,深挖“三线”文化,成功申请并落实了“三线红色文化债”项目,先后投资三千万元左右,对“三线”军工厂旧址重新改造。
对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淮河影剧院进行主体加固和修缮,现在这里可举办影剧院演出和大型歌舞晚会;对原淮河厂木工班和锻造班车间进行改造,打造休闲街区;将原红旗木材厂革委会办公楼改建为三线俱乐部民宿,是村里休闲、康养的理想场所;将原家属区改建为龙门客栈房车营地,可以户外露营,也是房车旅行的理想休憩场所;为了传承“三线精神”,还建设了梧桐研学基地、三线文化展示馆和轻食商业馆。
“这里有难忘的红色记忆,也有不舍的绿色乡愁。我们经常回来看看,不仅是追忆我们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青春,更是为了饮水思源、不忘历史、追忆‘三线’的情怀。”曾经在这里奋斗了20多年的原淮河厂退休职工汪家华每年都会带家人来真龙地探一次“亲”,寻找已阔别30多年的那段老“三线”情结和逝去的青春梦想。
“红”“绿”加成再崛起
真龙地村山环水绕,森林覆盖率80%以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龙鳞坝、龙潭洞天、西石笋、笔架山、万亩竹海等景观,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真龙地村距离县城只有半小时车程,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我们的民宿就在森林怀抱之中,老人可以来这个天然氧吧修心养性,年轻人可以来露营烧烤,小朋友可以在这玩水、研学。”去年招商引资到村里的“三线俱乐部”民宿负责人田发军介绍道。
据田发军介绍,他们准备建造一条8公里观光小火车道,穿越村里的森林、湖泊、山洞、花海和稻田,将真龙地村现有旅游资源点连成线,不仅提升旅游体验,还可以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我们村级集体经济还要成立农特产品供销社,不仅销售茶叶、石斛、土鸡等当地农特产品,也能为农户提供与市场对接的平台,让农户共享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郭晓军说。
近年来,霍山县依托青山绿水资源,积极打造“三线”文化,许多一度颓败废弃的老“三线”厂华丽转身,变成今天游人如织、人气火爆的画家村、作家村等,成为全域旅游、红色旅游崛起的新亮点,也成为该县唤醒沉睡资产、转型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
“红”“绿”相互加成,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完美融合。深挖龙文化,念好山水经。这里,有风景、有故事、有人物、更有历史、有文化、有精神。真龙地,正在以一种崭新的容颜涅槃重生。(陈波 王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