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特色产业“开花” 乡村振兴“提速”——金安区张店镇乡村产业振兴一线见闻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基。近年来,金安区张店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艾草、红薯、贝贝南瓜等绿色特色农业产业,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产业振兴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小艾草变身“致富草”

  走进张店镇松林岗村,安徽薄艾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的艾草加工基地内,浓郁的艾草香气沁人心脾,工人们正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各项作业。一捆捆艾草经过精心加工,被转化为艾条、艾绒、艾柱等多样化产品。

  “艾草,被誉为‘百草之王’‘草中钻石’,全身皆是宝。”说起艾草的用途,松林岗村党支部书记张显柱侃侃而谈,“艾叶经过加工,可制成艾绒、艾条,或作为香包、洗浴包的原料;艾草杆则成为枕头内胆的优质填充物;艾根煲汤,具有驱寒除湿、滋阴暖胃的功效。”

  目前,公司现有艾草有机种植基地1300亩,现代化标准艾绒加工厂1500平方米,研发生产艾草产品40余种,为附近300多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公司年收购干艾草5000吨左右。在艾草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公司还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延伸艾草产业链条,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在大别山虚谷温泉度假区打造艾草产品体验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进一步拓宽了艾草产业的发展空间。

  由草变宝,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小艾草成了带动乡村振兴的“富民草”。薄艾农林发展负责人张晓燕表示,展望未来,公司计划打造全省首家智慧艾草产业基地,实现基地可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数据化,并计划建设艾灸体验康养中心、艾草文化展示馆、电商运营中心等,以村集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小粉丝”催生“大产业”

  入冬时节,张店镇塔山寺村迎来了红薯粉丝制作的“黄金季”。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忙着加工红薯粉条,以满足春节市场的需求。

  “我们家做红薯粉丝的历史最少也有100多年,从我爷爷那辈起就开始做粉丝了,是祖传的手艺。”张老头粉丝第三代传人张方明一边在自家厂房里加工粉丝,一边向记者介绍。选料、清洗、打浆、粉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汗水。

  “100斤本地红薯只能产出12斤淀粉,进而制作出10.8斤粉丝,而且整个过程需要历经12道手工制作工序。”张方明表示,由于是纯手工制作,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和填充物,所以制作出的粉丝劲道十足,能做到久煮汤不浓、丝不断。

  2024年,在儿子张生的配合下,张方明的工厂加工了七八十万斤红薯,生产出粉丝5万余斤。

  小小粉条,不仅是非遗文化的传承,更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良方。张老头粉条就地取材,代代相传,与周边乡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红薯主要来源于周边乡镇,我们长期与木厂镇黄墩村合作采购。”张方明刚介绍完,就接到了一个新的订单。“老乡,我是施桥镇粟树村打山村的张西书,我这里还有两三千斤红薯,你收不收啊?”“打山的啊,那你明天送过来吧!”两三分钟,张方明就帮忙解决了对方的困境。“我们收红薯都按照市场价来,不能让老乡亏了。而且我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家乡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张方明的话语中满是真诚。

  如今,红薯粉条产业已成为塔山寺村经济腾飞的“引擎”。村里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形成了种植、加工、包装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据初步统计,可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红薯近万亩,户均每年增加收入超万元,曾经寂静的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记者 黄雪彦 崔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