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把“课堂”装进包里 把“火种”播进心里——行走在大别山深处的“背包宣讲队”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盛夏清晨,当大别山还未从酣眠中完全苏醒,六点钟,金寨县燕子河镇宣讲员李俊便挎上工作包,踏上新一天的宣讲之路。包上“理响金寨”的烫金LOGO在氤氲的晨雾中若隐若现,包内夏茶种植规范、农业保险明白纸、便民服务信息卡片整齐码放——这些都是他当天要送到茶农手中的“理论快递”。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这样的“背包宣讲员”已成为理论传播的“轻骑兵”。他们用脚步丈量信仰的深度,以乡音传递政策的温度,把党的创新理论播撒进千家万户的心田。

  红色基因在背包里“传承”

  6月30日,推开六霍起义纪念馆的大门,13岁的“红领巾讲解员”陈晞清脆的童音响起,“1928年春节,燕子河地区农民协会与燕溪小学、闻家店小学的学生同盟会一起,在元宵节大闹花灯……”她的讲述,与老党员宣讲员黄先芳略带沙哑的嗓音交织,让展厅的雕塑画像仿佛鲜活起来。每当开展宣讲时,黄先芳总会从背包里拿出燕溪小学校长徐狩西编写的《换了新乾坤》歌词,“这首歌就是我们革命先辈们的‘理论背包’,表达的是西镇起义胜利时人民的欢欣鼓舞。”她深情地说。

  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在“背包宣讲队”的“移动课堂”里已成常态。暑假前,在燕子河中心小学的故事走廊,宣讲员余有凤指着墙上斑驳的老照片:“同学们,看这里!这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在九十多年前发生的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六霍起义!那大家听说过革命先烈刘仁辅这个名字吗?”“我知道,我知道!”四年级学生黄语晨抢答道,“我在走廊名人墙上见过,他是我们燕子河的大英雄。”

  孩子们围绕在宣讲员身边,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举手提问。“原来我们家乡有这么多英雄事迹,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家乡做贡献!”五年级学生胡文鹏激动地说。在这个小小的“背包课堂”里,红色基因被生动传递,焕发出新的光彩,信仰的力量如种子般悄然播撒,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民生温度在背带间“流淌”

  “大爷,今年医保缴费有新变化,我给您仔细说说。”每到居民医疗保险年度缴费期,燕子河镇网格员周正清都会背着政策资料包,蹲在院坝里和村民唠家常。在该镇,这样的场景经常上演。为了让理论政策更好地通达民生,燕子河镇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将“背包式宣讲”与基层网格治理紧密结合。

  网格员们化身政策“快递员”,背着装满医保征缴新规、农事服务信息、特色产业扶持政策、防汛救灾避险知识等资料的背包,走村串户,把宣讲课堂搬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他们用朴实的乡音、生动的案例,将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关键小事”讲得明明白白。在茶园里,宣讲员为茶农讲解茶叶种植新技术;在留守老人家中,手把手演示智能设备使用方法;汛期来临前,挨家挨户传授防灾避险知识。

  在今年的一次走访中,宣讲员张红了解到某村部分村民对特色产业扶持政策不太清楚,导致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于是,张红和农事服务指导员们迅速组织了一场专题宣讲会,详细解读政策内容,并邀请创业成功的村民分享经验。“听了宣讲,我心里有底了,打算扩大养殖规模!”村民汪永翠信心满满地说。“背包宣讲队”与网格员携手,打通了理论政策抵达民生末梢的“最后一百米”,真正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架起了党群连心桥。

  文明新声在背包中“交响”

  在燕子河镇龙马村,传统与现代在背包宣讲中实现了完美融合。每到节庆日,村里文艺队就会将理论政策、文明新风融入传统民俗表演。诙谐生动的三句半、韵味悠长的舞狮表演、精彩纷呈的打花棍表演……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节目,在表演间隙巧妙地穿插乡村振兴政策宣讲,获得观众阵阵喝彩。“这样的宣讲方式太有意思了,我们在看表演的同时就把政策记住了!”村民们纷纷点赞。

  夜幕降临,龙马村天文观测台旁,一场星空下的科普课堂正在进行。宣讲员背着便携式天文望远镜和科普图册,邀请中国科技大学学生志愿者一起,为村民和青少年普及天文知识。“原来星星离我们这么远,宇宙真是太神奇了!”孩子们仰望着星空,眼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传统民俗的烟火气与现代科技的深邃感在这里交汇,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点燃了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绘就出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

  一个个背包,承载着理论宣讲的使命;一行行脚印,丈量着为民服务的初心。在燕子河镇,“背包宣讲队”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红色精神、惠民政策、时代新风在基层落地生根,绽放出绚丽的文明之花。(李杨 记者 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