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新闻
政府工作报告(摘编)
[2024-01-17 10:15:05]  浏览次数:1029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二0二三年 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向上向前良好态势

  202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锐意拼搏,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向上向前的良好态势,六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预计2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5项增幅高于全省,12项增幅居全省前5。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0亿元、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3.6亿元、增长7.7%。

  创新创优成效显著

  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打造涉企服务“云窗口”做法在全国推广,入选全省发展民营经济成效明显地区,高温合金叶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氮化镓激光芯片实现量产,填补国内产业化空白。

  发展动能加快积蓄

  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0%、连续21个月保持30%以上的增速。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3.8亿元,新增专项债券资金69.9亿元。签约固投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到位内资989亿元、增长12%。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PM2.5平均浓度31.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7.4%;2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5.5%;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预计可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年度目标。成功创建全国绿色出行城市。

  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预计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和8.5%。大力实施50项民生实事和“暖民心”行动,财政民生支出527.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7%。完善“民声呼应”工作机制,办结群众诉求83.1万件。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加快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改善

  产粮72.45亿斤,实现“二十连丰”,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全市开发区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366.3亿元、增长6%,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接待游客约57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402亿元,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发放消费券5610万元、拉动消费16亿元,网上零售额138亿元、增长20%。

  (二)着力推动科教兴市,创新引领步伐加快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7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78家,强化校企合作,实施项目115项,新认定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企业研发中心4个,新增技能、专技人才5万人,新增博士后工作站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创新开展“政录企用”,招录238名高校毕业生到企工作,推行“人才政策60条”,兑现人才补贴3.4亿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园27个,增加学位7710个。

  (三)着力加强区域合作,“融长入圈”成果丰硕

  引进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96个、总投资510.5亿元;累计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9个,开行“六安号”红色旅游专列10趟。深化与上海对口合作,签约加工制造业项目40个,总投资175.8亿元,销往上海农产品172.4亿元、增长23.9%,大力推进合六同城化,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1个、总投资334.6亿元。

  (四)着力夯实农业基础,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新识别监测对象1638户、5153人。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2.1亿元、实施项目1231个。实施“千万工程”,新建97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成功申报21个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一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新改厕4万户,治理黑臭水体47条。

  (五)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动力活力加快释放

  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为企服务工作机制,解决企业诉求8104个。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兑付资金10.9亿元,惠及企业近1.5万户;全年减、降、退、缓企业税费25.3亿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新登记市场主体9.2万户。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03亿元、增长8.6%。

  (六)着力统筹城乡建设,功能品质持续提升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6个老城区片区更新项目完成投资9.8亿元,改造老旧小区55个。实施城市绿化提升行动,新增绿化面积106.5公顷。完成交通投资111.4亿元、居全省第3,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59.5公里,提质改造农村公路548.5公里。完成水利投资62.1亿元、居全省第2。

  (七)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民生福祉切实增进

  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实现三级医院县级全覆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4.5万场。新增村级养老服务站185个、老年食堂(助餐点)229个。强化社会救助,支出保障金19.8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4.9万人。基本建成棚改安置房16496套,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835套。

  (八)着力守牢安全底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创新开展“生命至上六个一”平安行动,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居全省前列。“无事”找书记做法被《焦点访谈》报道。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深入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保交楼”工作有序推进。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完善。

  二0二四年 奋力走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路

  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位次靠前,能耗双控及生态环境质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重点做好十一项工作:

  (一)全力推进工业强市

  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领域,系统推进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进六安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实施技改项目400个,争创国家级绿色工厂1-2家,新增“小巨人”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

  实施“积树成林”工程。新增入规工业企业160家以上,力争亿元企业达330家、10亿元企业达25家。

  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突出“亩均论英雄”,建立“园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深化园区合作。

  (二)不断扩大有效投资

  抓好招商引资。新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30亿元以上项目16个。强化市县(区)两级基金联动,做优做强产业基金,支持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抓牢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重大投资项目分级调度机制,优化要素保障,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70个以上、竣工120个以上。

  (三)积极推动“融长入圈”

  深度融入长三角。加快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基地、长三角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康养基地、长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深化与上海对口合作。发挥青山绿水优势,争取入列沪皖共建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

  全面链上大合肥。加快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国知名的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高地。加快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及六安北站、金寨东站、南溪站建设,建成合霍阜高速霍邱段。

  (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深化集团办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巩固提升“双减”成果,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暑期托管服务质量。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15%以上。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动龙头企业与合肥高校院所共建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强化人才支撑。深化“柔性引才”等举措,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人才季”等活动,壮大产业人才、青年人才队伍。新增技能人才2万人。

  (五)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列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提高脱贫群众收入。

  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建设高标准农田52.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915万亩以上。加快推进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72亿斤以上。

  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力争优势农业特色产业综合产值增长8%以上。推动预制菜产业年产值突破80亿元。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加快首批21个精品示范村建设,新申创精品示范村20个左右、省级中心村80个以上。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37.9公里,布局建设村级公共快递物流服务终端。

  (六)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质。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打通断头路,开工建设南华路上跨G312及接线工程,改造22个老旧小区。

  加快县城和中心集镇建设。着力补齐县城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设施短板。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快充电桩建桩向乡镇延伸。

  常态化推进城乡文明创建。高质量创成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广泛宣传模范好人、文明家庭,开展第七届六安市文明村镇评选。

  (七)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紧盯电商、新成立企业、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市场主体,加大培育力度,力争新增限上商贸主体150家以上。

  促进旅游业发展。力争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0亿元。持续实施旅游民宿“1289”工程,推进民宿品质提升、集聚发展。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向先进制造、乡村振兴、民营小微等领域倾斜。加强政银企对接,提升获得信贷便利度,及时满足重大项目融资需求。

  (八)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农村“三变”改革提升工程。以县域为单元推进农村供水工程统一运营。巩固综合医改成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全覆盖。

  创优营商环境。等高对接沪苏浙等最优市,实施营商环境指标“一对一”对标提升行动。优化政务服务,进一步简化企业办事流程。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落实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推行“轻微免罚”、柔性执法,加大恶意拖欠企业账款治理力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提升开放水平。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2%。力争培育2家以上省级重点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增幅高于全省。

  (九)坚定守护青山绿水

  提升环境质量。纵深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七个专项行动”,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着力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推进生态修复保护。稳步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创建2个森林城镇、15个森林村庄。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增治理面积91平方公里。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完成12个废弃矿山治理项目。

  (十)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支付,推进参保扩面,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持续优化低保动态管理。

  深化健康六安建设。深化沪六卫生健康对口合作。积极推动适龄群体免费健康体检扩面增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让群众在六安看得上病、看得了病、看得起病。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皋陶法治文化。加大红色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好“乡村文化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

  (十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六安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优化房地产政策,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全力做好“保交楼”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力排查整治事故隐患。加快建设安徽省特种设备安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统筹推进防灾减灾救灾,提高应急处置保障能力。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皖美红色物业”建设。实施“数字治警”,推进“枫桥式派出所”“枫桥式警务室(站)”全覆盖创建。持续做好“五经普”工作。

  全面提高政府履职能力和水平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坚持“忠专实”“勤正廉”,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全面提高政府履职能力和水平。

  勇于担当作为

  加强新理论、新知识学习,切实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坚持以系统思维谋划工作,注重政策之间的整体性、协同性,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发扬斗争精神,自觉拉高标杆,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清单化、闭环式推进工作落实,确保抓出成效。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持续纠治“四风”。

  强化成本意识

  巩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预算基数依赖,狠抓成本管控,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质量、成本、进度管理,做实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及考核,着力提高工作效率、项目效益。

  坚持执政为民

  深入实施50项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健全完善“民声呼应”工作机制,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收办渠道,强化分析研判,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严格依法行政

  高标准推进县区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全覆盖。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提升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质效。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深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恪守清正廉洁

  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从严抓班子、带队伍、正风气。紧盯“关键少数”,加强行政审批、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监管,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规依纪依法履职。抓严抓实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强化巡视巡察成果运用。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新闻热线:0564-3936627 3284422 纠错热线电话:0564-3936625 3284022
广告服务热线:0564-3936626 3936627 QQ:414971765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3936626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皖公网安备 3415010200001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皖B1.B2-2006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