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传统“守面人”的破局与困局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在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一些非遗项目特别是传统手工艺生存艰难,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和那些焦虑的“非遗”传承人一样,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桑士界也有着同样的困惑与烦恼:当今时代如何借助市场力量,让传统非遗焕发新活力,在现代消费环境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非遗”传承路在何方?

  “这几年咱们的空心挂面线上订单比较走俏,吸引了很多回头客,还陆续接了一些企业的个性化定制产品。”连日来,在叶集区洪集镇金星村,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桑士界忙得不可开交,跑市场拓销路、生产研发新产品……在他身后1500平方米的生产晾晒车间,一行行悬垂的挂面细如发丝,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仓库内,工人正在加急包装,将一包包原生态手工挂面发往全国各地。

  困惑与迷茫:传统技艺与市场挑战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碗面就是普通的一顿饭;而对于桑士界来说,一碗面凝聚着桑氏几代人的心血、汗水与传承。每天,这些印有“非遗”字样的手工空心挂面每发往一个城市,都带着桑士界深深的期许:让更多人了解到一个叫六安叶集的地方,了解叶集空心挂面传统技艺和他家三代人坚守的故事……

  “我爷爷今年92岁,是传统手工做面人,我父亲今年60岁,13岁就开始跟着爷爷学习做面技艺,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挂面制作技艺耳濡目染,一直到今天……”33岁的桑士界2022年被评定为六安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叶集手工空心挂面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厚重”的头衔之下,新生代做面人在时光流转中情怀日益生发。

  “以前,觉得爷爷老爸他们老一辈的做面人特别辛苦,一天累死累活不过做100来斤挂面,到了我这一代,仍沿用祖辈的手工技艺,但常常会思考传统手艺的价值和前景,有那么一段时间曾经想过放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责任和使命让我坚持了下来。”桑士界说,在工业化大背景之下,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曾让他一度陷入迷茫,但想到这一路走来祖辈们付出的努力与心血,想想手工挂面那些忠实的粉丝,一次次又坚定了步伐。

  坚守与创新:把挂面卖到更远的地方

  “我父亲在爷爷家庭老式手工作坊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索创新,他将紫山药、番茄、青菜等蔬菜添加于挂面之中,为爽滑的空心挂面增添色彩,制作出了‘五彩挂面’,并成立了五彩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作为“面人”品牌第三代传承人,桑士界说他2017年在父亲的带领下创办了“守面人”这一品牌。“当时想的就是要守住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守住这份初心。坚守古法,坚守品质,坚守美味。”桑士界同时也希望通过创立品牌,实现长效发展,为家乡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手工挂面爱好群体真正能吃到儿时的味道。

  在手工挂面生产车间,桑士界非常熟练地向我们展示了手工空心挂面的制作全过程,看起来普通的空心挂面,是手工艺人的几代传承,仍留存着手工技艺的温度。“加工空心挂面是个累人活,大大小小的工序有十几道,一点都不能马虎。和面、阴面、切面、上筷子、阴条、出筷子、晾晒、装封等整个制作流程需要20个小时左右方可完成,最后你看到的就如一块石头经过雕刻打磨变成了圆润精致的玉石一样,一团面经过各道工序的加工变成了均匀雪白的纤纤细线,并且中空外圆。”

  这两年,倍感市场压力的桑士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开发产品和开拓市场上,在线上,他寻找销售合伙人,让手工挂面搭上网红达人的直播间走量,线下,他积极发展合作伙伴,与一些中药企业合作开发制作石斛、灵芝、人参等手工空心面,研发儿童面,并通过探索非遗+文旅等市场新路,不断扩大市场销售量。

  “忙的时候,我们一天要生产一万多斤挂面,能走一万多单,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最远卖到了新疆,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桑士界说,这几年线上线下订单都很走俏,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今后将手工空心挂面的古法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的信心和决心:守护好品质,做好品牌,把挂面卖到更远的地方。

  传承与发展:“老手艺”期待“新力量”

  在“面人”食品有限公司的挂面生产车间,每天夜里11点,50多岁的桑士金都会领着两位年龄相仿的和面师傅准时来到这里,开始和面,这已经是他几十年不变的生活规律。

  桑士金是桑士界的堂哥,以前自己单干,手工作坊一天最多能做一百来斤面条,还不好卖,十年前开始跟着弟弟干,由他领队每天平均能生产一千多斤挂面,同样的体力活,收入却更加可观。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个行当了,力活,嫌累!”桑士金的这番话正戳中了桑士界的烦恼,在“守面人”生产车间,不单单是和面环节,连阴面、切面、上筷子、阴条、出筷子、晾晒、装封等整个制作流程几乎清一色都是中老年劳动力,公司多次发出用工信息,鲜有年轻人上门应聘。

  “传承人老龄化是非遗传承面临的一大困境,如今会制作空心挂面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以后这项非遗技艺可能会面临失传。”以前一度想要走出乡村去大都市创业的桑士界如今常常会有这样的隐忧,接力棒无人可递,迫于生活压力的年轻人不愿“接班”,可责任、使命、情怀,却使桑士界想要把这门非遗“绝活”传承下去的决心愈发强烈。

  “不少非遗项目未来消失可能是必然结果。但如果在我们这一代消亡,将是我们这代人的失职。”桑士界表示,只有让年轻人参与进来,让他们感受并体验到非遗的魅力和文化底蕴,才能让匠心一直传承下去。这几年,他一方面不断改良和创新产品,让更多年轻人知晓和喜爱,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努力激发更多年轻人学习并参与非遗传承的积极性。在他的内心,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想法,比如去开一家非遗面馆,或手工挂面博物馆,通过体验宣传,让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进来,同时也唤醒民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真正让民间文化遗产的根脉也如这挂面一样绵绵不绝。(记者 谢菊莲 实习生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