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六安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抗日战争前期,六安籍党员长期占安徽省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六安地区党团组织建立早,党团骨干比较多,这与陈独秀、高语罕的教育、影响、联系、指导有关联;六安籍早期党员为建立发展党团组织、播撒革命火种做出过重要贡献。
[关键词]陈独秀;六安老区;早期党团员;建党活动
近代以来,六安英雄辈出。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志士陈独秀结识了许多淮上健儿、寿州革命同志,1905年夏作皖北之游,“从此与淮上诸同志深相契合,革命思潮遍于乡里。”[1]1919年春,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随夫人高君曼回故乡霍邱探亲期间,曾应邀给霍邱青年和市民作新文化运动的演讲,传播革命思想;建党和大革命时期,中共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关心安徽党团组织建设,指导六安籍青年参与党团组织的建设工作,培养了大批革命者。
一.“王坦甫”的假名及王坦甫真身
1921年10月4日,陈独秀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被法租界当局逮捕,在捕房自称为“王坦甫”。因此,一般人把“王坦甫”作为陈独秀的化名之一。但严格地说,“王坦甫”只是他这一次的临时托名,仅在此时使用一次,原来“王坦甫”实有其人。
王坦甫,1893年出生于寿县,自幼丧父,1915年被舅父柏文蔚送至上海同济大学学习,1920年毕业,其间经常住在柏宅老渔阳里2号。1896年,陈独秀与柏文蔚同榜考中秀才。1902年春,陈独秀与安徽大学堂学生柏文蔚等人在安庆藏书楼发起演说会,并组织“青年励志学社”,从此成莫逆之交。1920年春,陈独秀到上海,柏将老渔阳里2号住宅让给陈独秀住。因此,陈仲甫在王坦甫住过的地方被捕时,很自然地想暂且“冒充”一下王坦甫。
1920年,王坦甫任国立暨南大学实习工厂主任兼数学、德文教员,1921年回安徽,在由其亲戚任校长的芜湖公立职业学校任机械科(金工科)主任,与李光炯、光明甫、刘希平、王肖山等共同发起组织“安徽六二惨案后援会”,参与芜湖工读学校的义务教学。王坦甫因“和陈独秀、高语罕有着很深的关系”[2],1922年即入团,先后介绍同乡薛卓汉、徐梦秋等入团,1923年1月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芜湖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不久又与党员曹蕴真、团员余天觉、徐梦秋及教育界进步人士佘小宋等共同发起马克思学术研究会,并公开登报吸收会员。1924年4月5日《芜湖地方团员调查表》中有46人,其中六安籍有王坦甫等18人。1925年,他经高语罕介绍入党,1927年为中共安徽省临委委员(第一届省临委书记柯庆施,1921年与托名“王坦甫”的陈独秀一同被捕,此后与真的王坦甫长期保有联系)。王坦甫1930年脱党后仍与中共有联系,上海解放前夕因保护军用物资及护厂立功,解放后历任华东军区军械第一分厂副厂长、南京战斗机械厂工程师、江苏省政协委员等职,1975年病逝于南京。
二.陈独秀、高语罕的教育、影响和介绍、联系,是六安籍早期党员人数较多的重要原因
1924年底以前加入中共的早期党员,全省40多人,其中六安籍30多人。他们是:六安县许继慎、王逸常、杨溥泉、高永春,今金寨县蒋光慈、詹谷堂、袁汉铭、曾静华,寿县高语罕、毕仲翰、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茅延祯、薛卓汉、徐梦秋、方运帜(方英)、曹练白、陈允常、方运初、方曙霞、方绵良、曹少修、李荣桂(李坦)、薛骞、曹渊、孙一中、王影怀、朱松年、徐德文、徐德据、石德晏、方亚恒32人,以及解放后划入合肥但他们本人一直填寿州或寿县籍的胡萍舟(允恭)、崔筱斋、陶淮、陶久仿。[3]另外,高一涵堂弟高永春于1923年12月在安庆入党。此后直到抗日战争前期,六安地区的党员人数长期占全省党员的一半以上。
六安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近代以来安徽多次革命运动、重大事件的发生地或策源地。1902年,寿县、霍邱人士柏文蔚、郑赞丞等与陈独秀在安庆建立安徽最早的爱国民主团体“青年励志学社”。1905年,柏文蔚、常藩侯(恒芳)等与陈独秀在芜湖发起成立反清革命组织“岳王会”,
以寿州志士、淮上健儿为主要成员和骨干,主要活动对象是新军。在现存的同盟会最初三年960人会员名册中,安徽59人,其中寿县22人,是海内外参加同盟会人数最多的地方之一。此外,皖西不少人参加了爱国会、强国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张汇滔、管曙东受东京同盟会总部委派回乡,在寿州创办以同盟会纲领为宗旨的信义会,很快发展成为当时淮上力量最强的秘密革命组织。所以寿州淮上军能够在安徽首先响应武昌起义。
自1902年以后,陈独秀陆续结识了六安籍仁人志士柏文蔚、郑赞丞、常藩侯、孙毓筠、范传甲、薛哲、薛子祥、袁家声、朱蕴山、高一涵、宋竹荪、王霭如、王肖山等,1916年后并以刘希平、高语罕为他发动省内革命运动的代理人。他们是后来六安籍早期中共党员的父兄辈或老师辈。六安革命志士和大批进步青年在他们的教育、带动、联络、影响下,纷纷走上革命道路,积极参加孙中山、陈独秀领导的一系列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不少人在斗争中成长为革命运动的骨干。
陈独秀、高语罕非常关心青年的进步和生活,有些青年都慕名而来找他们指引出路、寻求帮助。1919年底至次年春,陈独秀和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王光祈等人发起组织北京、上海工读互助团。当时,高语罕也联络刘希平、王肖山等进步教师筹集经费,在芜湖赭山脚下开办一所工读学校,招收百余名贫苦子弟入学,设有木科、藤科、漆科,学生半天劳动,半天学习,共同生活。这是安徽第一所勤工俭学的学校,坚持了两年多后并入公立职业学校,在全国同类学校中为期较长(北京、上海工读互助团只坚持两三个月)。高语罕在该校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曹渊、曹鼎、李坦、崔筱斋、凌霄等革命烈士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
在赴欧勤工俭学运动中,陈独秀、高语罕、孙毓筠等都曾介绍、鼓励或资助一些青年学生。1920年夏,高语罕带领蒋光慈、韦素园(霍邱人)等学生到上海继续求学。他向陈独秀推荐,把蒋、韦等人送入外国语学社学习俄文,并和这批学员分别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时,高语罕在陈独秀指导下,“与李汉俊、杨贤江、李达、陈望道、沈雁冰等搞共产主义发起小组”[4]。次年秋,高语罕又推荐安徽学生代表4人,其中有安庆的宋伟年(六安人)到上海,准备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会议,陈独秀亲自同他们谈话并发给每人200元(有说500块银币)路费。后来,选派青年赴苏学习,“由陈独秀主其事”,“陈认为党务纷繁,无暇顾及,乃委托高语罕代理执行”。在安徽省选派赴苏学习的学生中,六安籍约占一半。[5]
1920年7月底,陈独秀在和张国焘谈发起共产党组织的计划时表示:“上海小组将担负苏、皖、浙等省的组织和发展”,“他自己则担任在南京、安庆、芜湖等地物色一些青年发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他的老友著名学者高语罕那时正在安徽教书,是最先响应的人。”陈独秀在上海进行组织共产党小组的准备工作时,“又和北京(李大钊)、杭州(施存统)、安庆(高语罕)……长沙(毛泽东)……联系,筹划在各地组织共产党小组。”[6]因此,高语罕成为陈独秀在安徽建立党团组织的联系人,在安徽进步青年中发展了一批党员。
1922年春,寿县青年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在上海加入中共,因此寿县出现“二三同志”的党小组。1923年11月,在上海大学的薛卓汉、徐梦秋、王逸常被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批准入党;不久,朱松年、徐德据、方曙霞、胡萍舟、陶淮等也在上海大学入党;至同年冬,安徽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成立,直属中共中央领导。据多人回忆,薛卓汉与陈独秀有直接联系,但他1926年前后在寿县和在柏文蔚第33军中发展的一些党员手续没有交到中央,上级不承认这些人的党籍,必须重办手续才算入党。1927年7月中旬成立的中共寿县临时委员会,是安徽最早的县委。到1928年底,全省党员1323人,其中六安、寿县、霍山、霍邱4县就有767人;1928年9月中共《安徽干部一览表》中有干部87人,其中51人是六安籍。在全省以至全国不少地方,六安革命青年都是当地革命运动的领袖或骨干。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六安30年红旗不倒,30万先烈捐躯,其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25900多人,占全省建国前牺牲的在册烈士总数的44%。从六安走出的开国将军108位,占全省130位开国将军的83%,占全国1614位将帅的6.7%;在全国十大将军县中,就有金寨和原六安两县。六安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
三.陈独秀和六安志士在安庆、芜湖两地建立党、团组织的活动
1920年,陈独秀委托学者蔡晓舟(合肥人)、刘著良(六安刘老圩人,其弟刘著禄在黄埔军校牺牲)到安庆,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发展团员。1921年初,他们在怀宁县学宫义务小学召开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备会议,4月在安庆菱湖公园主持召开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参加会议的六安青年有许继慎、舒传贤、宋伟年、杨溥泉、韦素园等。随后,霍山人舒传贤以全省学生联合会会长身份继续建团工作,1922年春将安庆地方团定名为“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全国17处最早有团组织的地方之一。
1923年,陈独秀派柯庆施到安庆组建党、团,并介绍柯住进省教育会、到柏文蔚、袁家声出资主办的《新建设》日报当副刊编辑,以掩护革命活动。1923年11月《安庆地方团员调查表》22名团员中,有许继慎等9人为六安籍,并以六安人杨溥泉为书记。12月,根据陈独秀的指示,安徽最早的城市党支部——中共安庆支部成立,10名党员中有许继慎、杨溥泉、高永春是六安县人。
1925年1月,在中共四大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总书记并兼任中央组织部主任。3月,他派徐梦秋、薛卓汉到安庆恢复、发展党团组织,并筹备成立国民党(左派)安庆市党部。他们首先成立中共小组,在省立第一师范、第一高级中学发展学生入团。5月,共青团安庆特别支部成立,寿县人徐梦秋、李竹声先后任特支书记。次年5月,中共安庆特别支部改建为中共安徽地委,李竹声任书记。在此前后,李云鹤、宋伟年、薛卓俊、罗亨信、王亦良、毛正初、徐为浚、李瑜声等六安籍青年在安庆加入党、团组织。[7]
1921年春,高语罕从上海邀来董亦湘、郑太朴、沈泽民等早期共产党人和时绍武、武可权等进步教师来芜湖任教,并带来《共产党宣言》等大批进步书刊在师生中传阅。次年8月,他赴德国学习,与张申府同为中共旅欧总支部负责人,曾介绍朱德等人入党。1925年春回国任上海总工会宣传主任兼上海大学教授。8月,他又到芜湖,受党中央委托,主持芜湖青年团员王坦甫、佘文烈、沈天白等人集体转党仪式,指导成立芜湖党组织。9
月,高语罕赴安庆,指导安庆团的工作。同时,经高语罕向陈独秀推荐并获准,团中央派江浙皖区兼上海地方执委会执行委员张秋人来芜湖开展党、团工作,高语罕并介绍张秋人到新民中学任教师以掩护工作。12月,共青团芜湖地委成立,六安人周范文任书记、刘大蒙任经委会书记。
1926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亲召周范文赴上海,“当面指导安徽党组织及有关国民党的党务活动”。4月,中共芜湖特支成立,周范文任特支书记。周范文回忆说:“过后,在芜湖即建立党的地委,我任书记,始得党与团在组织上的划分”。
中共芜湖特支属中央管理,至6月有党员27人。不久,周范文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特派员去了安庆,寿县人王培吾接任特支书记。[8]在此前后,六安青年胡苏民、胡浩川、何家英、常林士、吴曙光、王绍虞、陈维琪、刘席儒、蔡蕴珊等先后在芜湖加入过党或团的组织。
六安籍早期党员在陈独秀的指导、领导下,大多为建立党、团组织作出过贡献;大革命时期入党入团的进步青年都为革命事业作出过贡献,多数人在战争年代为革命英勇牺牲。(蒋二明)
[参考文献]
[1]沈寂. 陈独秀传论[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48.
[2]中共芜湖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芜湖历史,第一卷[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77.
[3]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省档案馆.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组织史资料(1921.7——1987.11)[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8、9; 中共六安地委组织部,中共六安地委党史办,六安地区档案馆.
中国共产党六安地区组织史资料(1922.春—1987.11)[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11—12.
[4]李宗邺. 回忆高语罕[A].见:中共寿县县委党史办. 寿县革命回忆录[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26;王军. 高语罕传[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53.
[5]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安徽现代革命史资料长编第一卷[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390.
[6]张国焘. 我的回忆 第一册(上)[M]. 香港:明报月刊社,1971年竖排本:93、98;[日]波多野善大. 国共合作[M].
广州:广东档案史料丛刊(增刊),1982年:24.
[7]中共安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安庆地方史 上卷[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75—78;参阅六安市有关党史资料.
[8] 中共芜湖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芜湖历史,第一卷[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122—125.
[作者简介]:蒋二明,男,安徽庐江人,中共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编审。 0564-3379361 13731967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