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视频
牢记习总书记教诲,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起六安全面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纪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六安一周年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2016年4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老区六安金寨考察调研。指出六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对六安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贡献给予的高度定位和评价。正在转化为激励全市加快发展、阔步前进的强大动力。

  一 六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1、马列主义传播早。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大批六安籍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较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各地秘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使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全国。1920年初,六安三农进步教师朱蕴山、桂月峰和学生会负责人组建“中国革命小组”,是安徽最早的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组织;1920年10月,安庆政法学堂的学生徐守西回到家乡教书,在霍山六区燕子河(今属金寨)燕溪小学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吸收教师和校外进步人士参加,讨论如何在中国实现革命,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打倒帝国主义,铲除一切不合理的制度,使封闭的六安、霍山山区中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开拓了视野,开始了新的探索。还有一些皖西青年在芜湖、安庆成立“马氏研究会”。 1920年 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亢慕义斋),六安人高一涵是积极的参加者,随后又有寿县籍高语罕、孙津川、茅延祯等人参加。

  皖西进步知识分子出报刊,办学校,开书店,作为开展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阵地。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力的杂志是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高一涵、高语罕是前期《新青年》的重要作者、编辑和传播者。1920年,朱蕴山、宋竹荪等在省城安庆主编《评议报》,评议安徽政局,宣传革命思想,推动反帝反封建斗争。刘希平、高语罕在省立芜湖五中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霍山赵辅仁、黄楚三等教职工在霍山第一高小、女子高小成立“新文化学社”,“把马克思学说列宁小史编入正课”。①1921年1月,高语罕编写的宣传新文化的《白话书信》正式出版,是安徽最早系统地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1921年4月霍邱青年蒋光慈(现金寨)韦素园(现叶集)到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学习。蒋光慈并于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蒋光慈著有《新梦》、《少年飘泊者》、《短裤党》等30多部优秀作品,成为中国著名的革命作家。他利用文学作品倡导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胡耀邦、习仲勋、陶铸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受他的作品影响,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2、党团组织建立早。高语罕于1920年11月加入共产主义小组,并受老友、中共主要创始人陈独秀的委托,负责在安徽、江浙一带建立党组织,在安徽进步青年中发展了一批党团员。1922年春,寿县就出现“二三同志”②的党小组;1923年冬,安徽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成立,直属中共中央领导。此后,寿县淮上中学补习社支部、六安特支、霍邱乌龙庙特支、豫皖边的中共志成小学特别支部、金寨境内南溪特支等党组织相继成立。1924年冬,在武汉商科大学读书的陈绍禹寒假回乡,在金家寨组建“豫皖青年学会”,团结了豫皖边区的商城、固始、六安、霍邱、霍山等县100多名进步知识分子,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1924年冬,詹谷堂来到笔架山农校,发展李梯云、周维炯等5名“读书会”骨干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金寨境内的第一个支部——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1927年7月中旬成立的中共寿县临时委员会,是中共在安徽最早的县委。8月成立的六安特区委领导六安、霍山、霍邱、合肥4县工作,11月在六安苏家埠白浒圩成立的皖中特别区委指导寿县、风台、六安、霍山、霍邱、英山、合肥党的工作。1929年10月成立的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更是加强了对皖西上述地区党和起义工作的领导。

  3、党团骨干多。党组织成立后,六安一些优秀青年远到俄国、欧洲、日本留学,近到上海大学、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地学习革命理论,舒传贤、许继慎在1921年春就发起筹备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3年11月《安庆地方团员调查表》22名团员中,有许继慎等9人为六安籍,并以六安人杨溥泉为书记。1924年底以前加入中共的安徽早期党员,全省40多人,六安籍有30多人。到1928年底,全省党员1323人,其中六安、寿县、霍山、霍邱4县就有767人;1928年9月中共《安徽干部一览表》中有干部87人,其中51人是六安籍(均不含商南地区的党员干部)。正因为皖西党组织建立早,党的干部较多,革命力量发展快,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皖西一直是党在安徽活动的最重要区域。土地革命一开始,六安就被省临委划为第一暴动区。

  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建设是典范

  在鄂豫皖边区的三次大规模武装起义中,有两次发生在今六安市境。1929年5月6日夜,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领导了以民团起义为主体、农民起义相配合的商南立夏节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2师,建立了以斑竹园、南溪、汤家汇为中心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8日,在六安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以六安独山暴动为起点开始了六霍起义,至1930年4月,六霍起义的烽火燃遍了皖西大地,组建了红33师,初步创建了以独山、西两河口、龙门冲、古碑冲、霍山石家河、漫水河、诸佛庵为中心、人口40多万的皖西革命根据地。

  1929年12月,红32师攻克商城,改商城为赤城,是红军在河南省解放的第一个县城;1930年1月,红33师攻克霍山,是红军在安徽省攻下的第一个县城。4月12日成立的霍山县苏维埃政府,是安徽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成为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霍山、金寨都是全境赤化县。六安县、霍邱县、英山县是苏区县。六安是第一次、第二次红军反“围剿”的主战场。第一次反“围剿”的1930年12月底红1军在六安麻埠取得东西香火岭(又称鲜花岭)战斗的胜利,以4个团歼灭敌人3个团,击溃敌人3个团,是红军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被写入多种军事教材。1932年春第三次反“围剿”的苏家埠战役, 2万余红军一举歼敌3万多人,是红军史上歼敌空前最多的一次战役。

  由于商城、光山边区顾敬之等反动民团长期阻隔着鄂豫边和皖西地区,再加上皖西苏区地处大别山北坡,造成两边联系的困难和指挥的不便,使皖西地区从创建到发展一直有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党政军群组织系统。1931年4月17日,中共皖西北特区委员会成立,管辖六安、霍山、霍邱、商城、英山、合肥、舒城、桐城、潜山、太湖、寿县、颍上、阜阳、凤台、涡阳、蒙城、息县、固始、新蔡19个县党组织。1931年8月成立的中共英山中心县委(先后归皖西北特委、皖西北道委领导)又辖英山、罗田、太湖、浠水、蕲春、宿松、黄梅、广济、潜山9县党组织。

  1932年5月苏家埠战役胜利后,鄂豫皖苏区达到鼎盛时期,面积达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拥有红安等5座县城,共建立26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皖西北苏区红军和革命势力控制区东抵合肥五十里小庙、吴山庙、北及寿县、南抵舒城、桐城、潜山县城附近,皖西北苏区拥有英山、罗田、商城、霍邱4座县城和16个县级政权。其中在现六安市境内的有六安、霍山、六霍、霍邱、五星和舒城这6个县级政权,还有商城、固始县的一部分(后来划入金寨);此时六安红军和革命势力控制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的89%即1.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占当时总人口292万的80%即233万人。皖西北道级党政、军、群机关集中在金家寨、麻埠办公,豫东南道委党政军群机构也设在汤家汇。是皖西北、豫东南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修建有红军飞机场,设立了赤色邮政局、列宁小学、银行等机构,诞生了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各类机构设施之完备、社会职能之配套,甚至设立了海关局,表明了苏区建设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成为全国苏区建设的典范。皖西北苏区也是安徽省最大的红色区域,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大半壁江山;其中六安苏区是皖西北苏区的核心。

  苏区土地革命正确地执行了依靠贫农、联合中农、中立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路线。到1931年夏,占农村人口80%的无地少地农民约100万人分到了土地,获得了生存发展权。张国焘被六届四中全会中央派到鄂豫皖后,极力否认皖西苏区工作并批评、打压皖西原来的干部,但他在《我的回忆》中却不得不承认:皖西苏区“农舍和茶园没有遭受过严重的破坏,各小集镇的买卖,也颇热闹,市面上流通的是银元和铜板,粮食并不缺乏,而且还有些粮食从白区进来。这些情况与(红安)七里坪区显然不同,使我为之兴奋”。 ③

  5、红军革命红旗不倒。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中共皖西北道委先后组建红27军、28军,发展地方武装,与红25军配合作战,坚持和保卫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红25军奉命长征后,以高敬亭为书记的中共皖西北道委重建红28军,并普遍建立地方武装和便衣队,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几块核心苏区;同时,山外寿县、合肥中共皖西北特委组建了皖西北独立游击师,在国民党统治的皖中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积极支援大别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皖西是始终坚持土地革命斗争的全国少数几个地区之一,使红国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

  6.国共安徽抗日的主战场

  1937年7月,主要活动于皖西的红28军率先发起与国民党代表谈判,在南方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中,较早与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谈判成功并签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定,实现了区域性第二次国共合作。金刚台便衣队100多人也出山抗战。由红28军及豫南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第4支队,于1938年3月奉命东进皖中抗日,支队指挥机关先后进驻金寨县的流波镇、双河镇和舒城东、西港冲。5月12日,4支队一部在巢县蒋家河口首战告捷,打响新四军华中抗战第一枪,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接着,4支队又在舒城南港、六安椿树岗、肥西半个店及舒桐边大小关、棋盘岭等地进行大小战斗近百次,成为江淮敌后抗日的主力军。1938年夏秋间,日军第2军10余万兵力取道六安、霍山、进攻鄂豫、包围武汉之时,国民党左翼兵团正面阻击,新四军四支队深入敌后袭击,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积极参战、支援,使入侵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霍山鹿吐石铺之战毙日军1370余人,是安徽抗战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六安军民在境内共歼日军4000多人。皖西军民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安徽省暨大别山区的抗日指挥中心。由于日军大举侵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于1937年12月由安庆迁至六安,1938年6月又从六安迁至立煌(今金寨县)金家寨,国民党第21集团军及豫鄂皖苏游击兵团总部也驻在立煌境内;中共中央和长江局从延安、南京、武汉等地选派大批干部到皖西开展工作,加强党的组织和抗日武装的建设,先后成立中共安徽(皖北)工委、中共安徽省工委、中共鄂豫皖区党委和皖西省委,推动成立并实际领导统一战线组织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实行全民总动员,形成了“以六安为中心”(范长江语)的安徽省全面抗战的大好局面。从1938年6月至1939年7月,中共安徽省工委、鄂豫皖区党委设在金寨县的花石乡汪家老屋,以隐蔽的方式领导“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以南的广大地区工作”,④积极宣传抗日,建立群众组织,秘密发展党的组织。皖西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基础,成为国共两党安徽省及大别山区抗日的指挥中心和活动中心。

  8、中国革命转折地。解放战争初期,新四军2师、7师、5师到达皖西开展游击斗争的部队相继撤离。中共皖西工委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大别山区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建立皖西游击根据地和基层政权,开展反“清剿”斗争。1947年3月,皖西支队与鄂西北军区突围而来的部队合编为皖西人民自卫军,增强了皖西人民反敌“清剿”的力量。1946年夏,中原突围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在旅长皮定均、副旅长方升普(都是金寨人)率领下,在完成掩护主力突破平汉线后,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从河南光山、麻城穿过大别山向东经金寨、霍山、六安,跨越千里皖中平原和津浦铁路,经过24天的艰苦征战,终于在7月下旬胜利抵达苏皖解放区,创造出中原突围的一个奇迹。而中原突围是全面内战的起点,李先念说:中原突围揭开了两个中国之命运大决战的序幕,“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⑤

  1947年7月,刘邓大军4个纵队12万余人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毛泽东高度评价它的意义,中原突破,如同一把刺刀插在蒋介石的胸脯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⑥刘邓大军以陈锡联第3纵队迅速在皖西展开,8月31日首战叶集,9月2日解放六安县城,同日上午攻占金家寨,9月8日占领舒城,9月10日占领桐城,9月14日占领庐江,16日占领潜山,9月下旬先后攻占岳西、太湖等县城。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秘书胡乔木后来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毛泽东几个月来心里郁积的“一块石头落地,大大地松了一口气”。10月上旬3纵在六安东南发起张家店战斗,取得刘邓大军在无后方依托条件下首次歼敌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11月,中共皖西区党委、皖西行政公署、皖西军区成立,领导机关活动于舒城、岳西、六安、霍山之间。皖西根据地在斗争中不断巩固,成为解放大军举行淮海决战、渡江作战的前进基地和渡江后的巩固后方,迎来了全国的解放。因此也可以说,六安是解放战争时期实现两大历史性转折的战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大历史性转折改变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直接孕育着新中国的诞生。

  二 六安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1、皖西是早期革命军队的诞生地。上个世纪初皖西一部分青年怀着军事救国的思想或投身军旅,或投考各类军校,其中在黄埔军校一至六期学习的就有100多人,他们中绝大部分后来成为中共军事骨干。如第一期中共黄埔军校直属支部5名支部干事中,就有六安的王逸常、许继慎。第二次东征时,周恩来任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师党代表,第一军10个团中,就有皖西籍的傅维钰任第九团党代表、王逸常任补充团党代表、许继慎以少校干事代理第七团党代表;中共领导的最早的武装叶挺独立团中就有曹渊、许继慎分任第一、二营长;参加南昌起义的15个团中,就有4个团由皖西籍黄埔一期生许继慎(廖运泽代理)、傅维钰、孙一中、杨溥泉分任团长,还有一些皖西青年任营、连、排级干部。他们是革命的火种,在安徽、在全国都播下过革命的种子。

  2、六安人民为中国革命源源不断输送兵源。在红四方面军最初的7师、2旅、1团中,就有来自六安地区5个师和1个旅,因而成为红四方面军的基干力量。红25军、红28军大多也是由皖西子弟组成。1931年夏秋,皖西苏区就有4000多人参加红军;1932年春,六安西十里桥暴动成功后,当地有100余名青年参加了红25军。皖西北苏区面积较大,资源丰富,人口也多,先后从皖西走出的红四方面军主力、红25军、红28军等革命武装后来成为八路军、新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组建和指挥人民解放军的骨干和源头,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皖西苏区,先后诞生了18支红军部队,其中金寨县就诞生了11支红军部队。这18支红军部队是:红十一军三十二师、红十一军三十三师、潜山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五师、红一军第二师、红一军独立旅、红一军第三师、红军中央独立第一师、红一军新的第三师、红军中央教导第二师、红二十五军总部及第七十三师、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红二十七军总部及八十一师、红二十七军七十九师、红八十二师(独立坚守皖西北)、红二十八军及八十四师、红八十二师。⑦

  3、将军故乡

  从六安走出的开国将军108位,占全省130位开国将军的83%,占全国1614位将帅的6.7%;在全国十大将军县中,就有金寨和原六安两县,是全国第三将军市(江西吉安市147、赣州市133人在1955年至1965年被授予开国将军)。其中上将1名,中将11名,少将96名。

  三 六安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的牺牲

  在金寨县红军广场,习近平总书记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瞻仰金寨县红军纪念堂,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面对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总书记不时驻足凝视,询问有关细节。他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烽火岁月,老区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1、坚持革命斗争,皖西30年红旗不倒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六安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演出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诞生,马克思主义一直在皖西大地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一直在皖西活动;皖西30年红旗不倒,革命斗争从未间断,这在全国极为少有。

  2、坚持英勇奋战,六安30万先烈牺牲

  皖西从武装起义后就一直坚持了武装斗争,时间空间跨度和参与的人口比例都很大,这在全国也是少有。按现在六安市所辖区域统计,国民党统治时期人口在240万至290万之间左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多处在苏区和游击区,其中苏区人口约有130万,参加土地革命斗争的约65万,参加起义、参军参战和直接支援前线的约30万;抗日战争时期近200万人参加了生产、战斗、组织宣传等抗日救亡的活动,参加新四军和民兵的约7万人;解放战争时期参军参战和直接支援前线人数约有32万人。由于敌人20多年的疯狂屠杀,也由于作战牺牲、伤病损失和内部错杀,当时六安境内有很多无人区、“万人塘”、“万人墓”,狂叫:“砍尽山中树,挖绝红军根”,“扫荡”、“清剿”时“见黑就打,鸡犬不留”,“土掘三尺,石头过刀”,⑧实行“三光”政策和移民并村、五户连坐,十家联保,无数无辜群众也遭殃受害,抗日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都非常激烈、残酷和艰苦,加上饥荒、瘟疫疾病和其他天灾人祸,六安地区就损失人口百万余人。据上世纪五十年代民政部门统计,革命战争年代六安地区牺牲了30万人,其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25900多人,占全省建国前牺牲的在册烈士总数的44%。《中华英烈大辞典》中全国入典英烈15000名,六安籍烈士635名,占总数4.23%。六安人民的艰苦奋斗和流血牺牲,为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一方坚实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六安时,嘱咐市县负责同志: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书记的教诲和叮嘱饱含着对六安红色历史的敬重肯定,更寄托着对老区六安传承红色基因的殷切希望。六安人民将不忘总书记的教诲与嘱托,大力弘扬六安老区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血液,使六安老区红色基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六安篇章的强大精神动力。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地、全方位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做好精准脱贫,实现老区六安与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以实际行动回报习总书记的关心和厚爱。

  (马德俊  作者为六安市政协常委、六安市党史宣讲团名誉团长)

  ①霍山县绅刘佐廷等三十余人给国民党主席蒋介石的报告,1930年2月3日。原件藏霍山县党史研究……

  ②《中共安徽寿县县委报告》,1929年5月9日。原件藏寿县县委党史研究室。

  ③东方出版社:《我的回忆》第三册,1991年12月版,第61页。

  ④安徽人民出版社:《皖西革命史》1987年2月版,第347页。

  ⑤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原突围史》,1996年6月版,第1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43页。

  ⑦表中所列主要是红军师级主力部队,人数为初建时数字。另外,皖西北党组织和六安各县多次组建独立团、先后组建6路游击师和皖西北独立游击师、独立营、战斗营、游击大队、红色补充军(团、营)等脱产、半脱产的地方武装,人数最多时达10多万人,零星参加主力红军的也不少。

  ⑧国民党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匪区封锁条例》,1932年11月。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于六安新闻网 | 网站动态 | 管理团队 | 成功案例 | 在线应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