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简称红二十七军,又称东路军)是在六安成立的红军部队。红二十七军在鄂豫皖边区革命形势最困难的时候成立,坚持东线转战,保存了革命力量,策应了红四方面军西征。
一、红二十七军的成立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撤离鄂豫皖苏区。此时,分散在皖西北各地坚持斗争的有皖西北道区和六安、霍邱、霍山、五星、英山等县地方武装,红二十七师七十九团、红七十五师二二四团,以及尚未转移的4000多名红军伤病员和2万多名地方干部、革命群众。
按照鄂豫皖中央分局指示,10月1日,皖西北道委在英山县(现属湖北省)土门潭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鄂皖工作委员会,郭述申任书记,统一领导鄂皖边区军队和地方工作,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10月2日,中共鄂皖工作委员会在英山县金家铺河滩召开党政干部和部队指战员大会,正式成立红二十七军,以皖西北道委机关和道区军事指挥部机关为军部机关,军长刘士奇,政治委员郭述申,副军长吴宝才,政治部主任江求顺,下辖七十九、八十一两个师。七十九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王建南,八十一师由军部兼师部。全军共4500多人。
二、东线转战打破“追剿”
红二十七军成立后,为摆脱敌军的“追剿”,立即带领2万多名地方干部、群众和伤病员向东转战,先后经英山杨柳湾,太湖东河、冶溪河、弥陀寺,蕲春张家,宿松陈汉沟、隘口、肉铺、烟冲、打杵槎、花凉亭街头、严恭山等地。1932年10月9日进入宿松县趾凤河时,遭敌四十六师两个团的堵击,红二十七军在此歼敌一个团,为大部队转战赢得了时间。10月中旬,红二十七军到达潜山县衙前镇,遭到敌五十四师堵击,红军伤亡300余人。后来红二十七军经过头陀河、官庄、土岭、大沙河等一系列战斗,于11月初到达霍山县三里店,中共鄂皖工作委员会和红二十七军在这里总结了一个月来东线游击的经验教训,决定渡过淠河,返回皖西北根据地中心区。11月6日晨红二十七军到达淠河东岸磨子潭附近时,此时敌军早已占据了河西岸黑虎尖等大小山头制高点,同时“追剿”部队也跟踪而至,占据了红军来路上的两侧山头,切断了退路。红军被压在河川峡谷里,军部命令坚决突围,徐海东率领一团强渡淠河,杀出一条血路,三团组织一支突击队,接连冲锋3次,从悬崖上攀登上山,与守敌展开肉搏战,终于击溃堵截之敌,强占黑虎尖,掩护全军冲出包围圈,歼敌数百名,取得了磨子潭突围战的胜利。11月15日,敌两个师的优势兵力追至吴家店附近,先后出动38架次飞机进行轰炸,向红军发起猛攻,红军在吴家店以东的包畈河北岸一线展开,占领有利地形、在当地人民的支援下,经过3昼夜的激战,终于打退了数倍于我的敌军,毙伤俘敌近千名。战后,红二十七军进入赤南苏区,于18日到达大埠口,与坚持在这一地区的红七十五师二二四团会合。
三、红二十七军的改编
1932年11月下旬,中共鄂皖工委在赤南大埠口召开会议,决定红二十七军一团、三团和二四团由刘士奇、郭述申率领,去鄂东北找鄂豫皖省委汇报;随军转战的皖西北苏区干部群众返回,留下第二团由吴宝才、江求顺率领,恢复和坚持皖西北根据地的斗争,并安置伤病员。不久,根据鄂豫皖省委决定,红二十七军一部编入红二十五军,另有一部后来编入红二十八军和部分地方武装,坚持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
红二十七军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后,带着2万多名地方干部、群众和伤病员,先后在英山、宿松、太湖、潜山、桐城、舒城、霍山、六安等地区转战3000多里,浴血奋战数十次,牵制了敌军5个师,歼敌近4000人,保存了革命的火种,胜利完成历史使命。
(来源:市委史志室编辑《红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