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皖西大地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在裕安区独山镇万亩油茶基地呈现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一个个红色滚圆的油茶果挂满了枝头。“自从实施了林长制改革,对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化信心更足!”基地负责人李碧琼指着一个个即将成熟的油茶果,显得格外兴奋与激动。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做好“绿”文章,高质量推进林长制改革,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出了一条具有老区特色的林长制改革之路。
“护绿”谋发展
建立全覆盖的林长组织体系,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党政领导负责制,是林长制改革责任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市在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的同时,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立足“一心一廊、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六大跨区域的绿色发展平台,大胆探索创新,在全省率先设立市级林长制特色功能区,并设立功能区林长;针对全市重点生态区域较多、管护责任重大的现状,创新设立市级林长制督察长。为保障各级林长们高效履职,一方面科学定位、合理划分林长职责范围,另一方面创新建立林长提示提醒制度、督察长督察制度、林长巡林制度、正负面清单、“总林长令”等系列督促制度,形成了总林长负总责、督察长抓督促、区域性林长抓调度、功能区林长抓特色、县区级林长抓推进、乡镇级林长抓落地、村级林长抓巡护的工作格局,构筑了林业生态保护的牢固防线。
比如针对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难题,我市于2018年创新设立自然保护区督察长,成为全省第一个建立自然保护区市级领导包保制度的地市。今年3月,市林业局与国家林草局华东院合作开展自然保护地卫片监测判读合作,建立了全省首个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机制。6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相关意见的具体措施,压实了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和管理主体三方责任。同时,制定了《六安市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强化了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管理。
通过林长制改革,四级林长和生态护林员成为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重要力量,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加入管护队伍,健全多元化巡护巡查机制。金寨县制定《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巡护管理制度》,明确38条重点巡护路线,及时发现、制止偷猎、采挖、盗伐、开荒等非法活动。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构建了由部门、乡镇等36个单位和11家物业管理公司组成的湿地联防联控网络,协调配合解决各类违法行为,严查违规钓鱼行为3300人次,制止盗采砂等行为43起,清理围垦种植1600平方米。裕安区围绕湿地公园保护创新实施“蓝盾”行动,成立自然执法监察大队,配置专职执法人员18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区、乡、村三级联动24小时值班看护,严厉打击采砂行为。
针对森林灾害风险防范,充分发挥林长作用,建立覆盖全市的松材线虫病防治“三个责任人”制度(行政责任人保证山上无病死树、监管责任人保证行政执法到位、技术责任人保证病死树处理规范)、疫木检疫执法常态化机制和涉木企业风险评估制度,将各级林长、林业部门监管人员、技术员纳入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责任体系,防治效果十分明显,相关做法得到了国家和省林业部门充分认可。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的森林防火“四化”管理模式(责任网格化、巡查精细化、任务标准化、监管信息化),将森林防火责任落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国家林草局和省林业局对我市这一创新做法高度肯定并进行了推广宣传。近三年来,全市森林火灾发生数和受害率大幅下降。
“活绿”促增收
各级林长牢固树立和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加快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地依托优质森林资源,大力实施绿色产业富民工程,加快发展观光林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等新型业态,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加速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林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加速显现。
裕安区推出油茶产业扶持“政策包”,积极规范实施油茶低产林改造,大力引导并鼓励油茶企业、大户及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油茶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扶持龙头企业新建生产精品茶油为主,综合利用、深度加工、多产品开发的综合企业,促进油茶产业全链条发展。对新建集中连片油茶高产示范基地每亩补助1000元,对油茶低效林改造每亩补助500元,对油茶幼林抚育每亩补助300元,连续补助4年,对新建油茶加工企业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一次性补助30万元,扶持油茶产业经营及相关配套建设。聚焦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建设要求,采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油茶产业,把油茶产业富民作为示范区先行区建设核心任务,把龙头企业的认定、林业产业项目的申报与带动农民增收相挂钩,提供统一的林权流转服务,推进集体林权集中整体流转,支持并扶助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当地油茶产业开发与经营,优化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链接机制,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裕安区充分利用油茶核心产区的伊甸园、裕青两个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和西河口乡石湖油茶基地,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优势,形成“企业+基地+农户”利益共享经营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直接带动和帮扶了380余脱贫户稳定可持续增收,3000多名林农就业、创业。
舒城县积极探索森林资源提质增效制度,开展油茶丰产示范区、毛竹低产改造示范区、香榧规模种植示范区、雷竹高产高效示范区、森林旅游样板区等八大示范区建设,县财政投入450万打造油茶抚育示范园,投入3亿多元对森林旅游样板区(万佛山风景名胜区)进行升级改造,2021年争取中央、市林业产业项目资金100万元,不断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发展林业经济。通过发展林业产业新业态,围绕2个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基地,3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和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辐射和带动周边乡村林下经济快速发展。2021年,全县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经济实体达到40个,面积达到8.3万亩,全县从事林下经济工作的农业人口近5000人,林下经济总产值超过10亿元。
霍山县聚焦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把做优做强霍山石斛产业作为工作重点,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霍山石斛资源,加大霍山石斛仿野生、原生态种植标准宣传贯彻力度,倡导支持霍山石斛仿野生、原生态林下种植模式。实施九仙尊霍山石斛种苗繁育和栽培技术林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在霍山县太平畈乡建有500亩野生原种保护基地、黑石渡镇建成占地1000亩GAP驯化基地、太阳乡打造10000亩的霍山石斛养生文化谷,通过鼓励农户种植的产业带动模式、拓展文旅融合发展。2020年我市霍山石斛的种植面积1.262万亩,总产量0.036万吨,产值35.4亿元。霍山县出台了竹产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中国竹子之乡”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加速推动竹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变革,年产竹材达32万吨,年毛竹加工量约1500万根,同时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森林旅游,以陡沙河温泉森林康养、桃源河村森林康养等项目基地为依托,打造宜养宜业宜游的生态产业集群,带动霍山全域旅游发展。霍山县通过第一产业提质,打造高效林业基地,第一二产业融合发展,升级林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提速,发展林业服务业,实现林业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产业优势。
“管绿”保生态
我市在深化林长制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放活林权权能、激活林地产能作为深化林长制改革的核心要素,把加强林业服务,优化林业发展环境作为促进林业健康稳定高速发展的关键环节。
针对林业保险覆盖面不广、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探索建立林业信贷和保险工作机制,市财政局、市林业局等5家单位联合印发《六安市特色农业保险共保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制定《六安市特色农业保险实施方案》,将涉及林业方面14个品种纳入特色保险的补贴范围。特别是创新开展“油茶植株+果实”保险试点工作,全省第一单油茶“植株+果实”保险已于6月23日在我市顺利落地,目前已为3.5万多亩油茶种植经营主体提供1.13亿元的植株+果实风险保障,推动特色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还出台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大力支持舒城、金安、裕安等地先行先试,试点探索建立健全林业产权制度,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林权证四至模糊,面积不准等问题,在霍山县但家庙镇开展林权调查登记试点工作,进一步细化林权范围,开展矢量化落界上图。同时,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建立健全林权登记规范化管理机制,着力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稳妥推进“三权分置”、林权抵押贷款和公益林补偿抵押贷款等创新改革。目前,已完成观音岩村44个村民组林权勘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公益林林范围、界限、权属,进行分析研判,对部分区划落界和布局不合理的公益林进行调整,按照先村内、后乡镇、再县区平衡的调整方案,逐步优化全市公益林布局。
围绕探索建立林业信贷服务机制,市林长办与相关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创新开展“送贷上门”活动,目前已向市内各类林业融资主体投放“五绿兴林?劝耕贷”近9000万元。裕安区建立林业规模经营主体名录库,实行名录库动态管理,协助金融机构识别优质林业规模经营主体,提高了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精准度。( 王礼来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程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