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汇聚合力,共唱治理“一台戏”——叶集区在全省率先试点基层社会治理“1114”工程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通过村里老党员的调解,我现在心里舒畅多了,也不再感到自家‘吃亏’不平衡了,还是要以邻里关系大局为重。”叶集区平岗街道和平村村民陈大哥在村里心理疏导中心的心理疏导下,打消了与邻居孙某因土地边界纠纷而“耿耿于怀”并寻机“报复”的错误想法。

  村民陈大哥与孙某土地搭边,两家因为土地边界问题而产生矛盾。村心理疏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做矛盾化解和心理疏导工作,有效化解了这一邻里纠纷的事宜。

  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叶集区坚持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围绕打造“一个中心、一张网、一个超市、四支队伍”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基层基础工作,着力解决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为乡村振兴夯基垒台。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人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最终受益者,然而“空心化”严重,治理主体缺失、治理环境较为复杂、传统的治理方式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等诸多因素始终困扰着大家。为此,叶集区在全省率先试点基层社会治理“1114”工程,即“一个中心、一张网、一个超市、四支队伍”,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思路、新方法,着力打造“枫桥经验”的升级版,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层社会治理,最忌力量分散、各自为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怎么办?应对新问题新挑战,怎么干?为此,叶集区借助乡村振兴示范点的有利机遇期,先期在姚李镇鲁大庄村、洪集镇会馆村、平岗街道和平村进行乡村治理试点,按照基层社会治理“1114”工程的要求,探索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方法和路径。通过具体工作实践操作,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

  “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路需要进一步开拓、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据叶集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勇介绍,“1114”工程就是通过建设一个乡风文明超市、一个心理疏导中心、一张综合服务网络等功能服务保障设施和文化宣传、人民调解、日常服务和绩效考核等四支队伍,来实现基层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不唱“独角戏”,共唱“一台戏”。“综合服务网络的建设,主要为人民群众织就一张‘安全网’‘连心网’‘求助网’,针对村内常驻人口实行全覆盖网络视频服务,实现全村情况的可视化。”平岗街道党工委书记台德锐介绍,“尤其针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可通过一键呼叫系统来寻求帮助和服务,我们成立了由农村的水电工、修理工、医生等人员组成的服务队,帮助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逐步建立‘群众吹哨、党员报到、能人服务’的机制。”

  前不久的一天夜里,叶集区洪集镇会馆村村民韩长贵家水管爆裂,由于老人已80多岁了,行动不便,子女又都在外地打工,眼看哗哗的自来水就要淹没厨房。为此,老人通过紧急呼叫器寻求帮助,村党支部书记王连军接到求助电话后,第一时间安排维修志愿者上门抢修服务,最终挽回了老人一家的经济损失。目前叶集区在试点村已安装视频监控设备416户,发现社会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20多个,基本上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和妥善处置。

  心理疏导中心针对重点人群按期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帮助缓解重点人群的心理压力、疏导不良情绪。人民调解队伍来源于人民群众的“身边人”,主要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退休老村干、乡贤能人、专业心理咨询师组成,方便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不稳定因素,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此外,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该区要求试点村进一步优化网格化管理工作,成立网格化管理中心,建立三级网格化管理工作队伍和夜巡夜查志愿者队伍。目前,三个试点村四支队伍共吸纳80余人加入,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50多次。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叶集区通过在全省率先试点基层社会治理“1114”工程,实行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将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千条线”纳入“1114”工程统筹实施,真正唱好“一台戏”,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如今,叶集区刑事治安案件下降,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办事更加便捷,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增强,基层基础更加坚实 。(袁新春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程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