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渔船就是他的“坐骑”,一条渔船就是一座移动的诊所。今年44岁的余家军自1999年卫校毕业后,主动放弃城里的发展机会,回家乡当起了一名村医,用实际行动投身乡村建设,二十多年守护群众的健康。
金寨县麻埠镇齐山村位于响洪甸水库中心,村民分散在一座座岛屿上居住,平时外出购物、就医、上学等都需要乘船到镇上,遇到急症和重病时,不仅患者痛苦,还随时有生命危险。1999年,余家军将一条渔船改造成一间简易诊所,正式建立海岛卫生站。
海岛卫生站建立之初,狭小局促,条件简陋。余家军用钢板材料将诊所隔成了7间小房间,一间用于一家四口居住,剩下的6间被用作急诊室、病房和仓库等。在此基础上,他建立健全所有村民的健康档案,谁有何种病史、谁的病情不能耽搁,什么时候该打电话提醒吃药等,他都烂熟于心,并做到及时提醒,及时沟通,特别是对年纪较大的留守老人,余家军有时一天要提醒多次。为了保障村民就医需要,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他就第一时间驾船前往。留守在岛上的居民大都不富裕,多年来,余家军出诊从不收出诊费,用药也绝不浪费,不让村民花冤枉线,甚至经常给家庭困难的村民减免医药费。
除海岛卫生站外,余家军还购买了一条柴油机船,遇到不能来就诊的村民,就驱船上门医治。20多年来,他风里来雨里去,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他就驱船赶到。茫茫水面上行船,最害怕的是黑夜和雨雪天。2008年秋天的一个夜里,余家军外出诊病,返回时遇到了大雾,水面伸手不见五指,打开手电筒能见度也不到1米。尽管小心驾船,船还是撞到了山上,人差点落水;2010年的一个风雪夜,余家军驾船前往一座岛上给村民治病,船行到水库中间时,大风骤起,小船像一片树叶在水中颠簸,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好不容易才脱离险境;村民余某家住在一座山顶上,2012年的一个夜晚,余某得了急症,余家军前去为其诊治时,一脚踏空,连人带药箱掉进了几米深的山沟里,身上多处擦伤……
近年来,县乡政府为余家军购置了一条大船,扩大了海岛卫生站的规模,完善了其内部功能,并将海岛卫生站作为“新农合”定点报销单位,大大方便了群众就诊和报销。然而,遇到不能前来就诊的群众,余家军依然需要一家一户上门看诊,那条早已斑驳的柴油机船,依然是他最好的“坐骑”。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他向全村45户贫困户提供卫生签约服务,每月定期上门,了解签约户健康情况,收集意见建议,及时吸收采纳,有力保障了健康脱贫政策落到实处。同时,积极向社会各界争取资金近50万元,建成4GLTE基站一座、灯塔一座,为库区群众提供通讯和航行服务,大大方便了库区群众的生活。多年来,几乎海岛卫生站周围的所有人都来找过余家军看病,遇到阴雨风雪天气,余家军和妻子不仅帮助治病,还为病人烧茶做饭,村民们激动地说,“‘军子’的诊所,也是我们温暖的家啊!”
余家军淡泊名利,朴实无华。他只是一名村医,没有固定工资,平时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卫生经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残疾人服务、药品零差价补贴等;二是他自家生产的毛竹和茶叶。每年两块收入加起来,也不过2万多元。如今,他的两个孩子一个在上高中,一个在上初中,为了上学,妻子和孩子们不得不离开卫生站,在镇上租房子。为节省开支,余家军的海岛卫生站除了一台21英寸电视机、1台电脑以及必要的锅碗瓢盆外,再没有其他的东西。他身上的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地穿,但他始终安于清贫,怡然自得。更为可贵的是,他总是力所能及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2018年,余家军当选为金寨县众爱公益协会会长,为更好服务社会,他带领协会会员进村入户,访贫问苦,捐款捐物,重点帮助留守的贫困学子,努力为社会奉献更多的光与热。
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全国。疫情就是命令,余家军与乡村干部一起,全面投身防疫知识宣传、流动人员排查、出入人员管理、相关消毒防疫等各项工作。对居家隔离的疑似病人和发热病人,他每天两次上门量体温,每天行程20公里左右,前后持续21天;帮助慢性病群众解决难题,他当起了义务采购员,帮助联系慢性病药物。新冠肺炎防疫工作中,余家军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完成了8名武汉返乡人员和27名非武汉返乡人员的居家隔离观察,联系爱心企业捐赠口罩3000只,分发给麻埠镇卫生院和麻埠镇卫生室站使用,帮助金寨众爱公益筹集医用手套10000双、医用酒精500多升,捐给金寨疾控中心。
多年来,余家军先后荣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诚信之星”“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安徽省道德模范、六安市道德模范提名奖等称号,但他始终保持淳朴本色,时时处处自重、自省、自警。在齐山村乃至麻埠镇,人们都喜欢喊余家军的乳名“军子”。他们说,军子来,愁眉开,有他在,我们的头上云天朗朗,我们的脚下泥土生香。这,应该是对一名乡村医生最好的褒奖。(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