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朋友在城里共同投资开个饭店,没想到因为疫情影响,生意一直不景气。我想撤资拿回一部分钱,朋友不愿意,小事情又不好意思打官司,通过家门口您二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调解,现在拿回了我的那部分补偿,特地打电话给您,十分感谢!”
2月23日下午,久违的阳光穿破云层,暖暖地照耀在陇间。在霍山县黑石渡镇戴家河村,午后的村民吃过了饭都把小板凳搬出来,依着墙根晒太阳。73岁的老人周帮付却没有闲着,行色匆匆地边接电话边往村蔬菜大棚走去。他就是刚才电话里被提到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现在还要忙着去接受一位能人大户的咨询。
“我流转了30亩土地种植大棚蔬菜,目前雇佣家门口8个人在忙乎,除了做生意,其它诸如法律、保险方面的事情我都不懂,究竟该如何降低农业风险等级、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不受意外伤害,今天请二老前来咨询咨询……”戴家河村有机蔬菜采摘中心的负责人张贵成站在蔬菜大棚外等着“支援”。
赶来的“二老”除了73岁的周帮付,还有一位“老搭档”——今年70岁的彭传枝。周帮付原先是黑石渡社区的退休干部,彭传枝则是黑石渡镇中心学校退休的政治教师,现在他俩这对“组合”受聘于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专职调解员。目前,该镇挂牌成立了“百姓评理说事点”,于是,田间地头、堂前屋后都成了“二老”来回奔走评理说事的“主战场”,帮助家家户户评议解决“过不去的坎儿”。
原来,这是我市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积极推进“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的一个缩影,旨在以新观念、新方式、新方法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在“唠家常”的过程中,努力将各类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一线。
据了解,像周帮付、彭传枝“组合”的两位搭档开展的评理说事,目前霍山县每个镇村都在积极推进建设中。该县司法局副局长杨谋红介绍,建成的“百姓评理说事点”解决了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发挥各自优势,同时结合地方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百姓评理说事点”地方品牌。
记者从市司法局了解到,为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的全过程,加强工作指导,压实工作责任,确保“百姓评理说事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我市将其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同部署、同安排,推动“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在全市各县(区)推进延伸。目前,全市共建成百姓评理说事点50个。其中,霍邱县率先在城关镇城南法治文化公园、临淮岗4A风景区、长集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人员密集、矛盾容易多发地设立百姓评理说事点,更加关注群众便捷、实用需求;金寨县24个乡镇(开发区)“百姓评理说事点”建成率达100%。该县本着方便、快捷、高效的为民服务理念,在群众经常聚集的地方,建立“百姓评理说事点”,同时针对山区、库区村庄点多面广的特点,探索背包式、流动式的“百姓评理说事点”;裕安区结合本地乡风民俗,形成了“乡里乡亲评理说事点”的特色品牌。我市司法部门围绕工作职能,按照省厅部署,明确“百姓评理说事点”规范和标准。以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规范一个的理念,要求每个“百姓评理说事点”均做到标识牌、记录本、工作流程“三统一”,公示板和法律图书角“两规范”,信息员“一落实”,确立了“事前问事、随时说事、及时办事、定期议事、事后查事”的工作流程,真正发挥“百姓评理说事点”的平台作用。
“小到家长里短、邻里矛盾,大到商品房、物业、房屋拆迁、土地纠纷等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问题,都能通过‘百姓评理说事点’反映出来。接下来,我们将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广泛性和基础性优势,以新观念、新方式、新方法将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将‘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成为矛盾纠纷的化解点,基层社情民意的收集点,法律政策的宣传点。”采访中,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