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凃建国:一颗匠心护管网 一汩清泉润万家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从泵房着手,关闭进水阀,排空管道,来回数次直至水清……凃建国供水服务队在泵房、小区、居民家之间来回奔波。3月16日,一家企业施工造成嵩寮岩路与青山路交口供水管网塌陷,经过连续抢修,很快就恢复了供水。

  有人形象地把供水管网比作“城市生命线”,每天,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经过密密麻麻的地下管网流淌到千家万户。当我们拧开水龙头,流淌出汩汩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包含了管网维护者的心血和汗水。“累那是当然的,干哪个工作都不容易,一直坚持下去,习惯就好了。特别是帮居民修好自来水,看清泉流淌的时候,我最开心、最快乐。”不善言辞的凃建国,话语简单而朴实。

  1995年,23岁的凃建国进入自来水公司,成为一名管道学徒工。如何克服新手的本领恐慌?那就是缺什么学什么,干什么钻什么。白天,凃建国跟在师傅后面认识管材、管件、学习施工工艺,锻炼动手能力;下班后,就去师傅那里问城区的管道走向,用图纸试着画出来。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干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供水管网错综复杂,凃建国从熟记一条管线着手,查阅施工资料、向老同志请教、观察抢修记录,日积月累,工作27年来,他走遍了市区大街小巷,每条路、每道巷、阀门位置、管网布局他都熟记于心,整个供水管网图已装在他脑中,只要接到报漏,他能迅速准确地指出该地段地下管网分布、走向及主供水区域、供水面积等,避免了盲目开挖,缩短了抢修时间。锲而不舍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干劲,让凃建国由一名管道学徒工,慢慢地成长为一名管道维修骨干,直至管道维修带头人,到如今的凃建国供水服务队队长。工作和职位虽然发生了变化,可他工作的热忱没有改变,为用户服务的态度没有改变。

  一脚泥巴一脚水,一身汗水一身脏。可以说,自来水管道维修是最平凡、最脏、最累而又最不起眼的一份差事。“一旦接到维修电话,凃老师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修复多少大管道、坏龙头、小阀门,师傅记不清,但他能数得清。服务30多万用户和上百条纵横交错的主管道……”作为凃建国带出来的徒弟,市自来水公司管线分公司员工岳岳曾这样描述。管道抢修不但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稳定用水,作为一线抢修员工,春夏秋冬,24小时待命。每当接到抢修、求助等,凃建国带领同事总是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以最高效率完成维修任务。

  “您好,我家自来水出故障了……”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很多行业的生产工作按下“暂停键”, 但抢修队依然坚守在管网一线,本着非特殊情况不停水的原则,许多维修都带水作业,春寒料峭,水冰凉刺骨,凃建国不畏严寒,一丝不苟拆卸、更换、调试、安装,一次次帮用户排忧解难。当时,市区梅山北路造纸厂家属区,一位居民反映家中水压小、用水困难。在疫情防控的管控期,为了保障居家用户正常用水,凃建国和同事迅速赶到现场,发现表前阀门损坏,凃建国不顾严寒,卷起袄袖带水作业。随后,居民家中流出汩汩清泉。翻开维修登记档案,平均每天几十户上门维修记录,那是最好的证明。而这些付出,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换来的是居民的信任和尊敬,一面面锦旗、一封封表扬信,浸透了凃建国和同事们辛勤的汗水,写满了用户的肯定。

  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维护管网、保障城市供水上,凃建国的付出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结婚的时候,他就请了两天假,第二天回门过后建国就返回单位上班了。我心里很明白,要保障全市那么多人用水,建国很忙,有时正在吃饭突然接到抢修电话,他放下饭碗就走,有时半夜接到电话,他随即爬起床。数九寒天的时候最忙,逢年过节,连走亲戚也不安稳。2003年,我从朝阳制药厂下岗后,家里生活的担子就落在建国一个人的身上,结婚20多年来,他的辛苦,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妻子陶红聊起丈夫凃建国时这样说。

  “多年来,凃队长的足迹走遍了六安大街小巷,换过的阀门、软管、水龙头有成千上万,普普通通却又踏踏实实,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而且一干就是27年,这种把工作当事业、事业当学问、把岗位当阵地的‘匠心’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年轻员工学习。”市自来水公司管线分公司支部副书记张浩如此说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凃建国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事事冲在前面,用行动感染和影响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认真对待每个电话、每位用户、每项服务,将供水服务化作涓涓清泉,流进皋城百姓的心中。他先后荣获“六安好人”“六安市第七届道德模范”“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储著坤 崔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