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让“引才聚智”的源泉活起来——我市强化人才支撑助力产业发展侧记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坚持树立“大人才观”,聚八方英才而用,正是近年来我市奋力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的远大志向。

  我市坚持人才强市战略,把“招才引智”作为老区在现代化进程不掉队、赶上来的关键一招,突出问题导向,聚焦“5+1”主导产业,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创新实施“鸿雁回归”“政录企用”等举措,为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输入了人才“活水”。

  “政录企用”,迸发创新“活力源”

  “政府编制,企业工作,待遇有保障,晋升有渠道,三年后可‘双向选择’,利于技能发挥和经验积累,这个政策真是好!”8月18日,谈起我市的“政录企用”引才工作,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即将参加上岗对接会通知的汤亚晨同学很是期待地说道。

  为着力解决企业人才需求,努力培育一批“懂经济、懂产业、懂企业、懂企业家,会招商、会安商、会亲商”的“四懂三会”干部,助力我市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我市创新实施“政府录用、企业使用”引才工作,组织人事部门从市、县两级统筹300个事业编制,用于招录各方英才;经济主管部门在全市规模以上、主导产业、亩均税收靠前的重点制造业企业中筛选确定人才需求;人社部门按照事业单位招聘程序组织考试,通过后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工资福利由同级财政保障。聘用后按照“志愿优先、服从分配”原则,先派驻企业工作3年,企业根据工作业绩,额外给予每年不超过3万元的奖励。派驻期满后,人才可以自主选择进入事业单位工作或留在派驻企业工作。

  “‘政录企用’是我市下功夫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推进全市企业引进高学历专业性人才的破题之举。工作推开后,一方面,通过体验式锻炼,可为政府部门提供了解企业痛点、紧跟产业趋势的专业经济干部;另一方面,可解决企业用人‘燃眉之急’。”市人社局事业科科长孔庆好介绍说,目前,300个计划招聘职位共4173人报名,招录环节已全部完成,8月底全部入企上岗。

  “柔性引才”,助推企业“加速跑”

  “人才是企业成长的基石,缺乏人才是中医药行业目前一个共性问题。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攀缘结亲’工程,帮助我们对接科研院所、高校院校。我们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亚健康干预中心、上海交大农学院、皖西学院强强联合,建立了栎木赤芝研发中心。”位于金寨县的安徽芝神堂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灵芝全产业链的现代医药企业,该公司负责人赵伟告诉记者,目前企业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6项,荣获“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称号。

  人才是兴企之本、强企之基、发展之源。长期以来,我市重点产业企业面临着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问题,不少技术难点、堵点由于缺乏“带头人”难以攻克,直接影响了产业转型升级。为联动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市不断丰富柔性引才模式,从今年3月开始,市委组织部、皖西学院、市人社局联合印发“百名博士进企业”人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通过积极打造本地企业与高校创新人才的对接平台,精准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促进本地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为我市人才引进工作铺就一条康庄大道。我市坚持“人才+项目”理念,持续深化“攀亲结缘”工程,搭建博士后联合体科研平台,将六安20家博士后工作站、5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与江浙沪等30余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高校院所“串起来”,与中科院共建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引进专业团队29家、科技人才179人。其中,“明天氢能”王朝云团队推动我市建成全省首个氢燃料电池自主技术产业化基地,让六安氢能源汽车产业化步入“快车道”;中钢联团队开展“特种合金复材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研究,实现了多层复合板生产关键技术突破,成为国内首家制造商,产品远销欧美地区。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近日,我市还制定印发“博士驿站”建设若干措施,着力化解企业高层次人才需求难题。若干措施要求:自2023年起,计划每年在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等“5+1”主导产业企业中,遴选设立10个“博士驿站”,为博士人才与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提供对接平台,助力企业创新升级。

  以专班之“专”,铺就发展“快车道”

  当前,我市正逢与上海对口合作历史性机遇,为协力解决好企业实训渠道少、关键项目招引难这两个问题,我市在与上海对口合作“六个专班”架构中创新成立“人才科创专班”,并实体化、项目化运作。

  “今年4月,我有幸参加了上海交大六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就业创业特训营,到上海大众学习研修。此次学习不仅让我个人受益匪浅,还为我们企业融入上海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创造了机会。”安徽明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品牌总监张健感慨道。

  2022年以来,专班共组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人才到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众等高校和企业学习研修,举办新能源汽车特训营等活动,培训产业人才600多人次。专班还推行“培训+招商”模式,选派一批经济战线干部到上海企业、开发园区等单位体悟实训、拜师学艺,同步开展项目引进、人才交流等工作,在增长才干的同时,捕捉招商线索。专班成立以来,已选派60名干部到上海跟班锻炼,赴上海等长三角地区走访企业196家,摸排投资意向企业31家,拟投资额超188亿元;已签约落地项目12个,协议投资额达84.5亿元。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发挥专班的桥梁作用,持续推动校企、企才合作,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为人才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用心用情做好服务,真正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助力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相关负责人胡猛说道。(记者 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