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让身边的汉文化“可知可感”——六安汉代王陵墓地历史价值探寻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2006年,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合武高速铁路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考古研究所与市文物管理局联合对六安双墩一号汉墓进行考古发掘,确定墓主人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任国王刘庆,出土了保存完整的“黄肠题凑”葬具和铜器、玉器、漆器、木器等珍贵物品500余件(套)。这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六安汉代王陵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双墩一号汉墓从发到六安汉代王陵墓地的重大发现一直备受关注。如何推进王陵区的保护和利用,多年来,我市相关部门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推进。今年3月,记者曾来这里了解六安双墩一号汉墓本体保护工程的进展。近日,我们再次来到这里,了解最新情况。

  “与3月们来采访时相比,王陵区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你看内部修复工作已完成,墓坑、墓道、‘黄肠题凑’等木质文物、石质文物得到修复并进行了复原,另外,外部环境大大改善,我们与金安区共同开展双墩一号汉墓周边道路、排水、绿化等改造升级维护,利用围墙开辟了宣传栏,在重要路口和醒目位置竖立了标识牌,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再次来到现场,见到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徐明飞,他向记者介绍道。

  整个王陵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只是一方面,实际上,多年来,为保护好六安王陵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在国家和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文物部门从2012年开始在王陵区实施了一系列科技保护工作。2012年双墩一号汉墓“黄肠题凑”地下室支护项目初步开展,为防止墓坑坍塌,在“黄肠题凑”周边地下埋设了100多根支护桩;2018年开始,启动墓葬防排水工程,在“黄肠题凑”底部和墓坑壁修建隔防潮层,同时墓坑内装有自动排水系统;2020年,以墓室复原、“黄肠题凑”等木质文物及石质文物修复为主的科技保护工程正式开启。

  2022年,六安汉代王陵墓地环境整治项目实施,对“四对八大墩”本体及周边区域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对部分地下遗迹实施模拟展示。2023年6月,王陵科技安防系统投入使用,实现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有机统一,有力确保了王陵区文物安全。

  目前,六安双墩一号汉墓本体保护工程完工,双墩一号汉墓墓室原貌重现。走进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墓主体已经复原,代表西汉王陵特有的一种体现墓葬主人生前显赫社会地位的特定墓制“黄肠题凑”展现在我们面前。

  回顾历史,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六安国,封胶东康王刘寄最宠爱的次子刘庆为六安王,“六安”之名首次出现并沿用至今。公元前83年,刘庆死后,按照汉朝制度被谥为“王”,这是皇帝对他生前表现的一种归纳总结。

  “史书关于刘庆的记载少之又少,所以双墩一号汉墓的考古发现意义重大!”徐明飞说,双墩一号汉墓的考古发掘及王陵墓地的发现,填补了西汉六安国历史的空白,为研究西汉诸侯王陵和“黄肠题凑”制度提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汉代封王制度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大价值。

  “双墩一号汉墓虽然在唐代被盗,但依然出土有陶器、铜器、玉器、漆器、木器、骨器、车马器、兵器、金箔、银箔、封泥等随葬品500余件(套)。文物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我国汉代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水平和审美水平。出土的文物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汉代人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以及审美观念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当时的生活状况。”

  但西汉六安国的考古地图绝不仅限于双墩一号汉墓。在双墩一号汉墓周边含双墩一号及二号汉墓在内共有“四对八大墩”及附属墓葬近50座,分布范围约15平方公里,共同构筑起庞大而完整的西汉六安国王陵区。

  如何让公众沉浸式了解六安厚重的历史文化?从今年开始,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越来越多的研学团队走进六安王陵,一睹“黄肠题凑”和西汉诸侯王陵的真容,近距离感受古六安国的厚重历史和汉文化的巨大魅力。同时,双墩一号汉墓出土文物分别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院及皖西博物馆,并对外展陈开放。

  如何保护好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让身边的汉文化“可知可感”?徐明飞说,将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规划》中明确的目标任务,以申报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和建设为契机,推动王陵区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加强王陵区的考古调查和研究,厘清陵区文物分布和陵园格局,阐释好文物价值。进一步加强巡查防护,确保文物安全。进一步加强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保护修复。进一步扩大宣传,讲好六安国的故事,让公众对这段历史和汉文化深入了解,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和参与度,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建设历史文化主题游,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为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和高品质旅游强市做出积极努力。(记者 张玉 王正超 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