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 为江淮粮仓贡献六安力量——杨晓娟委员代表农工党六安市委的发言
杨晓娟
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质量、效益总体较好,连续4年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表扬,但也还存在有的工程建设质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建后管护有缺位、涉水基础设施衔接不畅、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为此建议:
一、科学谋划项目。全面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等,做好与大中型灌区改造、全域土地整治等涉农项目的衔接,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重点在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领域科学布局项目,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其相关涉农项目有效整合、有机融合,实现叠加效应最大化。
二、建好项目储备库。按照“一次建库、分步实施”原则,梳理全市耕地资源和已建高标准农田情况,摸清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建立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储备库,明确时序安排,为项目和投资及时落地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三、拓展资金渠道。立足市情合理增加财政投入,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比例。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方式,采取“先建后补”模式,按照“谁使用、谁建设、谁管护”原则,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因地制宜设计、自主投资建设,健全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四、做好项目设计。督促设计单位摸清项目区地形地貌、种植结构、灌排渠系、田间道路、水资源分布、农田输配电等基本情况,找准制约因素,切实提高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
五、加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选择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标准低、设施不配套、工程损毁严重、粮食产能达不到国家标准的高标准农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改造提升。
六、提升管护质效。坚持“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用养结合与建管并重”原则,落实建后管护主体,明确责任范围。探索引入专业化管护队伍,综合运用市场化、信息化、数字化等手段,提升建后管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