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故事
铁砺风骨嵌长城——刘 善 福将军 传略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雪山、祁连赋铮骨

  刘善福,1915年1月出生于六安县徐集刘家营子(今属六安市裕安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失双亲,由祖母讨饭带大。六七岁开始,他就以讨饭、为地主放牛、帮工糊口谋生,每天起早歇晚,仍然受饿挨冻,饱尝凌辱。

  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六安地区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减租减息和抗租、抗税、抗捐、抗丁、抗债的斗争。渴望翻身解放的少年刘善福参加了这些经济斗争。1929年六霍起义爆发后,15岁的刘善福参加了毛正初的红军游击大队,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走上一条为人民谋幸福、求解放的革命道路。1930年,他加入共青团,1931年被先后编入六安红军游击师、六安独立团,在河西农民起义中,参与攻打新安集、火星庙、丁家集、马头集、郭店等集镇,使六霍苏区与霍邱苏区连成一片。

  1932年春,刘善福所在的六安独立团参加了苏家埠战役,先后被编入皖西北独立第三师、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6月中旬起,他投入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为了保卫家乡,保卫土地革命成果,他英勇斗争,浴血奋战,在淠河以东沿线和霍邱外围各地顽强抗击敌人的进攻。但因敌众我寡,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9月间,红七十四师因减员较大而撤销,他被编入红四军第十师,接着转战于英山、罗田、新洲、黄安地区,10月间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越平汉路,向外线作战,开始西征。

  西征途中,红四方面军历经枣阳新集、土桥铺两次生死拚杀,南化塘、漫川关等突围战,北入关中,威逼西安,南进汉中,两越秦岭,冒着严寒徒涉唐河、白河、淅川、丹江、汉水等河流,于年底到达川陕边区。在艰苦的转战途中,刘善福两次受伤,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行军作战,坚决不愿离开部队。在战友们的关心帮助下,他始终没有掉队,终于跟随部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随后投入创建和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整顿扩编,以第十师为基础扩编为红四军,刘善福被编入十二师三十四团,先后任班长、副排长。次年,他光荣入党,并且在历时10个月的反六路围攻作战中升任排长、副连长、连长。1935年2月,参加陕南战役,不久在强渡嘉陵江战役中再次负伤,被送往后方总医院。但不等伤愈,他就坚决要求回到战斗部队。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于夹金山下。在随后的休整中,刘善福被分配到红三十军司令部担任通信连长。8月20日,右路军开始向茫茫草地进发。红军前敌总指挥徐向前决定以三十军第二六四团先行出发,为全军开路。刘善福不顾连日来因吃野菜、黄麻充饥,吃得嘴唇紫肿,两腿浮肿,亲率1个班赶到60里外的二六四团,传达徐总指挥的这一命令,向包座开进。为打开通往甘南的咽喉要道,红三十军、四军发起包座战斗,刘善福又传令二六四团于8月29日日首先攻打大戒寺守敌。经过三天激战,终于抢在敌胡宗南部援军到来之前攻占了包座。


  由于张国焘坚持错误的南下方针,红四、三十军被迫于9月中旬重走草地,返回毛儿盖地区。经过川康边区的艰苦转战,来往几次翻越环境险恶的大雪山,红四方面军损失很大,战斗部队亟需补充。1936年夏,刘善福调任三十军二六九团连长,随后第三次通过草地,又于10月底西渡黄河,开始更为艰苦、残酷的西路军征战。

  在西路军,刘善福先后参加甘肃景泰芦阳城、一条山、武威西四十里铺、永昌水磨关、永昌城、临泽倪家营、梨园口和肃南康隆寺大雪山等战斗,最后弹尽粮绝,部队被打散,他于1937年3月中旬被俘。敌人严刑拷打,他只回答是红军战士,没有出卖任何机密和同志,后被罚做苦工,在兰州附近修筑兰新公路3个多月。8月间,经党中央营救和被俘人员的坚决斗争,他们回到党的怀抱。

  “刘拐子”威名震敌胆

  1937年9月,刘善福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队学习,后在三四三旅六八六团任副连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随后在晋东北破袭日军交通线;接着南下晋东南,深入发动群众,做扩军、筹粮和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1938年2月,他任六八六团侦察队队长,随旅主力转战吕梁山地区。

  侦察队是部队的耳目。每次作战行动前,刘善福都带领侦察人员实地侦察,了解敌情敌势、地形地利、民情社情,为部队作战提供准确情报。3月中旬,根据侦察队提供的情报,六八六团在六八五团等部配合下,在蒲县至大宁公路沿线的午城、井沟一带,连续3次伏击日军,毁敌汽车79辆,歼日军1000余人,缴获和击毙骡马800余匹。

  1938年夏,六八六团奉命开到汾离公路及其以南,以及介休至灵石铁路沿线,破袭日军的交通线。9月上旬,敌一零八师团一部沿汾阳至离石公路西犯,威胁陕甘宁边区,六八六团奉令阻敌西犯。刘善福率队到公路沿线反复侦察,选择好理想的伏击地段,参与研究伏击方案。14日晨,团长杨勇率全团在吴城镇东南的薛公岭段伏击,先以迫击炮轰毁碉堡,尔后勇猛冲击,全歼敌先头部队200余人。17日和20日,三四三旅连续伏击敌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2卷(1987年版)载:“三次伏击均选在敌必经之地和便于我隐蔽突击的有利地形上,构成两翼伏击部署,因而取得较大战果。汾离公路三战三捷,共毙伤敌1200余人,粉碎了敌进攻黄河河防,威肋我陕甘宁边区的企图。”

  12月,刘善福与六八六团随师部及旅部,由晋西出发,跨越同蒲、平汉铁路,冲破日伪封锁和国民党军第一、二、五战区的阻挠,于1939年3月到达鲁西;首先消灭郓城樊坝伪军1个团,并打退日军增援;接着向东南挺进,先后转战鲁中南、鲁西南和滨海地区。他历任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为建立和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39年4月,在山东林马庄突围战中,刘善福左腿中弹骨折,被送往鲁中南医院,后经地方党组织安排到老乡家养伤。由于条件差,缺医少药,他的腿没有得到很好医治。因腿骨错位,左腿短了3公分,以至行走不便。在养伤期间,他协助地方党组织,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了一支60多人的游击队,坚持与敌伪、顽固分子作斗争。归队时,这支游击队交给了山东分局党校。

  刘善福虽然伤残,但打起仗来非常勇猛、顽强。1939年8月2日,在鲁西梁山战斗中,我伏击部队对敌人一阵扫射后,刘善福率先冲入敌阵,与日伪军拚起刺刀。战友们在他带动、鼓舞下奋勇杀敌,一举将从汶上出动“扫荡”的日军消灭300多人。后来在抱犊崮根据地、沂蒙山根据地和滨海根据地的创建与反“扫荡”斗争中,他一直是英勇作战,争挑重担,经常身先士率,带头冲锋,打出了“刘拐子”的威名。因为他左腿短,走路一拐一拐的,战友们和群众亲切友爱地称呼他“刘拐子”,而日伪军、汉奸和顽固派听到“刘拐子”之名,恨之入骨,不敢与他交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举国欢腾,全团指战员都去扭秧歌,只有身为团长的他因为腿瘸,独自一人留在屋子里,静静地分享着胜利的喜悦。

  八年抗战,沂蒙军民水乳交融,也使抗日的热血青年走到了一起。1944年,经吴岱介绍,刘善福与妇救会主任、支前模范张守勤相识、结婚,从此相伴一生。

  八千里路云和月

  1945年8月,刘善福任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一师第三团团长。在举行大反攻、收复滨海和鲁中南地区许多城镇后,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他率部徒步向东北挺进,风雨兼程,于11月21日到达锦州以西地区。27日即参加战斗,在锦西、高桥、上下齐台地区攻击抢夺东北要地的国民党军。1946年2月,所部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第三团,7月编入第一纵队,先后参加鹜欢池、秀水河子歼灭战、四平保卫战及拉法、新站战斗。

  全面内战爆发后,刘善福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十师二十九团团长,先后参加新开岭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1947年的夏季、秋季、冬季攻势。1948年春,他调任东北野战军四纵十一师副师长,参加新式整军和练兵运动。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一军一二二师副师长。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9月11日,刘善福率部先行,以迅速隐蔽的动作,突然插到锦州以北,切断锦北重镇义县之敌向锦州撤退的通道,使兄弟部队严密包围义县。20日,三纵队及二纵五师接替包围义县任务后,他又随四纵主力绕过锦州南下,攻占高桥、塔山等要地,29日攻占兴城。在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中,他率十一师三十二团坚守塔山堡、塔山桥、白台山等足以支撑全线的主要阵地,与有海、空军和炮兵强大火力掩护的敌东进兵团血战6昼夜,与兄弟师团一起粉碎了敌人的援锦计划,保证攻城部队按计划拿下锦州,切断东北国民党军的南逃路线。

  辽沈战役的硝烟还未散尽,刘善福就随部参加东北先遣兵团先行入关,发扬猛打猛冲猛追的作风,在北平西北怀来一带连续作战,9天内歼灭敌傅作义集团2万余人,隔断了北平与张家口间的联系。接着,他随四纵主力由平西移至平东,割裂平、津之敌,以利我军各个围歼。12月16日,四纵不顾疲劳,又从南口地区西进,参与围歼张家口之敌,共歼守敌5.4万人,而后移师包围北平。1949年1月31日,纪律严明的四纵进入北平,担任卫戍任务。3月25日,所部接受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首长的检阅。

  4月11日起,他随四十一军主力沿平汉路徒步南下,进军中南地区,参加宜沙战役、湘赣战役、衡宝战役,围歼敌白崇禧集团;11月,参加广西战役,围歼白崇禧残部;随后在广西、广东参加剿匪及地方工作,至1952年基本消灭匪患。从东北到华南,刘善福率部徒步转战大半个中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战功。

  一身坦荡扬正气

  1950年10月,刘善福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一军一二二师师长,1957年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调到湖南,任四十七军副军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的爪牙在湖南搞动乱,1967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解决湖南问题的若干决定》(简称“八十决定”),以驻湘的第四十七军领导班子为主组成省革委会筹备领导小组,军长黎原任组长,原省委副书记华国锋任副组长。刘善福协助华国锋分管生产指挥部,哪里发生武斗影响或破坏生产,就派支左支工部队去哪里制止,极力维护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恢复生产。后历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共湖南省委常委、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五七干校总校校长。

  建国后,环境改善了,职务变动了,但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未变。他常常十分动情地对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战争年代,死去了那么多好同志,他们又图到了什么?我这条命是捡来的,活一天就要战斗一天,永远当个战斗兵!”所以,在荣誉、待遇和职务面前,他从不伸手;而在工作上,他总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在四十七军副军长的职位上,他一任就是十四年,其间他送走一个又一个同事或部下去担任上级领导,自己却无怨无悔地做好本职工作。他多次表示:“现代化的军队需要大批年轻有文化的干部来加强建设。我的责任就是让干部、战士们懂得,怎样才能保持、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

  1960年,国内经济非常困难,军队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决定发扬“南泥湾精神”,开展大生产运动。四十七军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在湖南洞庭湖区建立军垦农场。他亲率一个师的人马开赴芦苇丛生、野鸭成群的湖区,与指战员们一起,以镢头、扁担等农具为武器,展开了一场向湖滨要粮的战斗。有时候,他白天在泥水中和小伙子们一起抬筐担泥,修堤筑坝,开荒种粮,晚上却不得不揉着酸痛难忍的伤腿。经过苦战,昔日的湖滨荒野,现出了万顷良田。而年年的丰收稻谷中,都有他亲手种出的谷米。

  他始终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军事演习,他和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生产救灾,他和战士们一样住窝棚,吃咸菜就米饭,参加生产劳动;做思想政治工作,他常常摸着身上的处处伤疤,讲革命传统,与干部战士促膝交谈;抗洪抢险时,他身先士卒跳下水去堵决口;春耕播种时,他坐着拖拉机一个连队一个连队地检查工作,有一次连人带拖拉机一起翻进泥沟,摔伤了头部。

  “文革”时期,由于林彪、“四人帮”及其在湖南省爪牙的干扰和破坏,部队内部一度受到影响,地方工作也陷入混乱。刘善福经历过历次斗争的考验,深知“左”右倾错误的危害。他明辨是非,顾全大局,抵制宗派和分裂活动,尽可能地做疏导工作,化解矛盾,尽力消除混乱,维护党的威望,尽全力为党和人民工作着。他身兼数职,既抓部队建设和稳定工作,又抓地方工作,在省革委会分管农业、工交、财贸等工作,有时,一连几天才睡三四个小时。他顽强拼命地工作,却不顾自身的安危,也从不考虑自身的利益,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丝毫不让子女有任何优越感或占公家便宜的机会和念头,教孩子们从小就养成勤俭朴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习惯和作风。1973年夏,他病倒在工作岗位上,10月20日与世长辞,年仅58岁。他一生磨砺的筋骨和情感,深深地镶嵌在人民军队这座钢铁长城的墙石中。

  1973年12月,解放军总政治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作者蒋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