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故事
知难而进、勇挑重担的将军——王海清传略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王海清,原名王毕银,1916年11月出生于六安县张家店区九连冲上保(今属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王体信,母亲宋氏,都是纯朴地道的农民。全家12口人,租住草房7间,租种2.5石地(约合12.5亩),每年除交清地租外,尚缺2个多月口粮,以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全家含辛茹苦,供他念了4年私塾,终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务农。

  皖西地区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对年少的王海清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发。在进步青年和游击队员的引导下,他先后参加儿童团、少先队。1930年冬,红一军第二次东征皖西,王海清随大哥王毕海、四哥王毕如等一起到霍山参加红军游击队。他因年小体弱,行军跟不上队伍,由霍山县苏维埃政府安置,不久被转送到红四军(1931年1月由红一军、红十五军合编组成)政治部,做勤务员工作。1931年3月,他因粗通文墨,被分配到军政治部新剧团学习并开展宣传工作,4月,由王贵、张兴高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6月,他被分配到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特务连任副班长,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边区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同年冬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到川陕边区,进占南江,升任班长,随后参加反四川军阀“三路围攻”的斗争。

  1933年6月,反“三路围攻”胜利结束,在征战中锻炼成长的王海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红四方面军扩编,以七十三师为基础成立红三十一军,他先后在军部交通队和九十三师二七九团任交通员,出色地完成了通讯、宣传、保卫等项工作。1934年1月,在四川广元,他调任九十三师二七七团政治处任宣传队长,并任团党委委员,开始做部队党务工作、团委会工作和连队政治工作。4月至9月,他在军部党务训练班学习,提高了文化水平和政策水平,其间曾参加旺苍县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红三十一军党代表大会。10月,他调任红三十一军政治部民运干事,1935年6月升任军政治部民运科科长,1936年7月调军政治部政工队学习,8至10月任军政治部学兵连政治指导员。他先后参加了红四方面军的三次进攻战役、反“六路围攻”、广昭战役、强渡嘉陵江战役、土门战役以及绥靖、丹巴、崇化、百丈、芦山等战役战斗,在长征途中,三过雪山草地,经受了极为恶劣的天气、艰苦生活和危险形势的考验。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王海清仍任红三十一军政治部民运科科长,主要任务是开展地方工作,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和群众团体,组织游击队,扩大红军,筹粮筹款,为发展革命武装、巩固和扩大陕甘宁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二

  1937年8月,原红四军、三十一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王海清先后任师政治部组织干事、民运工作队队长、民运部宣传科科长兼工作团主任,除随部队参加抗日战斗外,主要是在晋东南、冀南地区大力宣传抗日救国,放手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武装,加强各县抗日武装内部的党政工作和抗日救国教育,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组建群众性抗日救国会并建立抗日政权,不断开辟新区工作,学会并掌握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群众工作方法。

  1939年7月,王海清调任冀南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8月经选举出席中共冀南军区党代表大会,被选为军区党委委员,协助军区首长宋任穷做好军区党务工作和政治工作。1940年5月,冀南各分区基干武装组成一二九师新九旅,他调任新九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随部参加了百团大战和一系列的反“扫荡”反摩擦斗争。1941年1月,他任新九旅二十七团政治处主任,同年调任冀南军区五分区政治部主任,1942年2月任冀南军区政治部巡视团主任,在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坚持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冀南地区是日伪、顽军与我激烈争夺的地区,尤其是日军实行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对我根据地及边缘区进行“蚕食”和封锁、“扫荡”,仅1941年就推行3次“治安强化运动”,使冀南抗日根据地大面积退缩,人口减少,兵力下降,损失严重,财政经济极端困难。这种恶劣的形势,给部队的政治工作增加了困难,而且冀南军区所属多为新部队,成份复杂,党的工作基础薄弱,有的部队一度产生恐惧心理和逃亡现象。为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王海清置个人安危和身体健康于不顾,夜以继日地工作,大力加强部队和群众的思想教育、组织建设,千方百计地搞好军民关系、党群关系、统战关系,不断有效地巩固斗志,提高战斗力,协助军区和五分区首长指挥军民坚持敌后斗争,采取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自卫队相结合,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的方针,开展广泛分散的群众性反“封锁”反“蚕食”斗争。他还多次带领小股武装袭击敌伪据点,发动群众开展交通破袭战,挖公路,扒铁轨,炸桥梁,堵水井,坚壁清野,打破了敌人“封锁”与“蚕食”计划。

  1943年7月至1945年6月,王海清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通过学习和整风,他提高了文化水平和政策水平,端正了作风,总结了经验教训,增强了工作能力。

  三

  日本投降后,王海清奉命随大批干部转往东北,1945年11月由中共中央东北局分配到吉林省担任德惠县委书记兼县保安总队政委。德惠地处长春至哈尔滨铁路、公路交通要道上,伪“满洲国”第三粮库设在这里,驻有伪保安大队、铁路警察、护路警1500余人和少数伪军。他们与国民党特务、当地土顽勾结在一起进行活动,散布反共言论和谣言,地方上的中上层和一般群众都以国民党政权为“正统”,不敢接近八路军。在这种形势下,王海清奉命只带6名干部到德惠开辟新区工作,立即与驻德惠的苏联红军取得联系,在苏军帮助下顺利接收了伪满县政府,收缴了伪军伪警的枪支弹药,很快搭起县委、县政府、县保安总队的架子。他和6名干部以一当十,各自独当一面或几面,留用、团结、改造旧职人员,组织青年学生和失业失学青年参加工作,大力发动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和政策,建立群众团体,开办干校培养干部,发展党组织,充实县政府、县总队,再接收、整顿区、乡政权,因而在1个月内就打开了局面,使德惠地区复杂混乱的情况逐渐安定下来。

  接着,王海清带领干部和工作人员吸收进步学生组成工作队,深入城镇乡村,进一步宣传、发动群众,消除群众消极、观望、怀疑和恐惧心理,将各区乡积存的粮食分给贫苦群众,启发群众的斗争觉悟和积极性,而后由点到面地开展剿匪反霸、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

  德惠地区的工作走上正轨后,王海清也累坏了身体,于1946年5月调任吉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继续开展部队的政治工作并支持地方工作。8月,终因积劳成疾,被迫离开岗位休养5个月。

  1947年2月,王海清身体状况刚有好转,就被调到延边地区担任龙井市委书记,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辟新区工作。该市辖12个区,朝鲜族占人口80%以上,朝、汉两族群众历来就有矛盾,社会关系更加复杂,而上级要求必须在春耕前完成土地改革,任务非常紧迫。他不畏艰难,立刻赴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政策优势,带领工作队员克服人地生疏、不懂朝鲜话等重重困难,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脚踏实地调查研究,耐心细致地化解各种矛盾,大力进行土改政策、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使党的政策深入民心,同时加强党政组织建设,保证了土改任务的顺利完成,得到上级的表扬。

  1947年6月,王海清再次调回部队,先后任吉林军区延边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吉东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东北军区独立第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军政大学一六四师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炮兵第六师政治部主任等职,积极开展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做好形势与任务教育、政策与纪律特别是城市纪律教育、阶级和宗旨教育、十大军事原则教育、诉苦运动、立功运动、党委建设、支部工作,在所属部队全力开展以三查(查阶级成分、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中心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在干部中开展五整一查(整思想、整作风、整关系、整纪律、整编制、查阶级)运动,在战士中进行土改教育和开展民主运动。他要求政工干部带头搞好整训、练兵运动和各项工作,带头发扬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通过新式整军运动和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所在的部队都加强了党的领导,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和战斗力,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增强了军队内部的团结,保证了部队能够完成战斗、工作、生产各方面的任务。其间,他参与指挥所部参加了辽沈战役、剿匪反霸的多次战斗。

  四

  1950年3月,王海清由东北军区炮兵第六师调至东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任政委。同年8月,以东北军区航空处为基础成立东北军区空军司令部,王海清改任东北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兼东北空军后勤部政委。从陆军到空军,在新建立的技术兵种工作中,他不畏艰难,从头学起,勤于思考,不断摸索,很快掌握了空军的性质、特点及其后勤工作、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做好空战空训的各种物资供应,为东北空军的建立、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0年12月,中国空军开始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空战。为做好志愿军空军作战的后勤服务,王海清在东北空军后勤系统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建设,在干部战士中普遍进行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抗美援朝教育,进行仇视、蔑视、鄙视美帝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和树立一切为空战胜利服务的思想,加强地面保障工作,加快场站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设备维修、物资供应等后勤工作能力,为志愿军作战胜利贡献了力量。

  1953年起,王海清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事订货部政委、空军科学研究部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兼军事检察院检察长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1966年6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公安部队番号,以公安部队机关为基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领导机关,王海清继续在二炮政治部工作。这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二炮机关也受到“造反派”的冲击和干扰。他坚持原则,立场坚定,竭力维护二炮部队和机关的稳定与安全,旗帜鲜明地同林彪、“四人帮”一伙进行斗争,因而受到打击和迫害。粉碎“四人帮”后,全党拨乱反正,王海清又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担任二炮政治部顾问。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继续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王海清自参加革命后,长期从事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他出生入死,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积极做好战地政治工作。他身先士卒,奋勇作战,果断指挥,用自身的模范行动团结和率领部属出色地完成历次战斗任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全国解放之后,他继续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作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认真探索和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深入实际,讲究实效,积极努力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

  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王海清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他党性坚强,严守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同志,关心下级,作风民主,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为人正派,对自己和子女要求严格,其亲属子女一直是基层单位的普通工作人员,从未因他的关系得到照顾,充分体现了一个老红军战士、老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1988年8月,王海清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5月逝世于北京,享年73岁。

  (作者 蒋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