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故事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与六安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简称红二十五军)是在六安境内组建的主力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红二十五军表现勇猛、战功赫赫、屡创奇迹,被称为“长征先锋”,享有“百将之师”的美誉。从1931年10月到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驰骋战斗在鄂豫皖边区,曾是红四方面军麾下的一支劲旅。

  一、红二十五军的成立

  1931年,鄂豫皖苏区红军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后,为扩大红军队伍,根据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决定,1931年10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六安县麻埠(今属金寨县)成立,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初辖第七十三师,师长刘英,政治委员吴焕先。1932年3月,为增加东线作战的红军主力,鄂豫皖军委会将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和五星县独立团合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师长廖荣坤,政治委员戴克敏。1932年5月,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在霍邱白塔畈正式组成,师长汪明国,政治委员戴季英,副师长张成功。至此,红二十五军编制序列的3个师全部组成,全军共1.2万人,基本上都是由六安子弟组成。

  二、参加第三次反“围剿”斗争

  1931年11月至12月,在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进行黄安战役期间,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在皖西地区活动,不断打击敌人,配合红四方面军主力作战,巩固扩大皖西革命根据地。1932年1月,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秘密西进参加商潢战役,并胜利完成战斗任务。商潢战役结束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和红二十五军为恢复皖西革命根据地,打击东线敌人,发动了苏家埠战役。在苏家埠战役中,红四方面军采用“围点打援”战术,在红七十三师阻击援敌后,红四方面军对苏家埠之敌形成包围之势。为解苏家埠之围,敌军大举增援苏家埠。为消灭援敌,红七十三师再设伏兵,在陡拔河诱敌深入并击溃敌援军,红军乘胜渡过陡拔河,一举摧毁了敌指挥机构,取得了苏家埠战役的胜利。红二十五军在皖西北地区活动以来,广泛发动群众,坚持武装斗争,巩固与扩大了皖西北革命根据地,为粉碎第三次“围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红二十五军霍邱保卫战

  1932年5月下旬,国民党30多万军队对鄂豫皖边区发起第四次“围剿”。张国焘认为敌人第四次“围剿”是偏师侵犯,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的作战方针,要求红军“拒敌于国门之外”“寸土必守”,造成战略指挥上的重大失误。6月10日起,敌大举进攻皖西苏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和地方武装顽强抵抗,因敌众我寡,至6月下旬,淠河以东根据地全部丢失。6月30日,皖西之敌围攻霍邱城,驻守霍邱城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教导团和霍邱独立团3000多人,与数倍于红军的敌人进行了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导致霍邱城失守,千余人牺牲,千余人被俘。战斗结束后,旷继勋被撤职,蔡申熙接任红二十五军军长。敌军占领霍邱城后,又向皖西北其他地区进犯,红二十五军继续与各路进犯之敌展开激战,但皖西北各中心区域仍相继失守。1932年10月,随着反“围剿”斗争的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和七十五师的一个团随主力红军转移,红七十四师、红七十五师在完成掩护任务后,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

  四、红二十五军的重建、整编及长征

  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蒋介石以约20万兵力继续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清剿”。为继续坚持鄂豫皖保卫根据地,1932年11月3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湖北省黄安县檀树岗,以原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为基础,合并红二十七军一部,重建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下辖七十四师、七十五师,全军约7000人。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独立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武装斗争,先后取得了多次重大战斗的胜利,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势逐步得到好转。同时,红二十八军于1933年4月和1934年4月两次并入红二十五军,使得红二十五军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部队最多时有1万余人,使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

  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加上“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和“肃反”带来的损失,红二十五军处境十分艰险。按照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指示,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在罗山县何家冲进行整编,撤销了师一级建制,由军部直辖团级单位,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军政治部副主任郭述申,全军共2900余人。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由何家冲出发,拉开长征的序幕,成为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红军队伍。

  (来源:市委史志室编辑《红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