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牢记嘱托 崭新答卷
脱贫路上幸福花 ——金寨县张冲乡张冲村贫困户汪德仙家的脱贫事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本网讯  这里,是金寨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所在地;这里,是金寨曾颇负颇盛名的三大古镇——流波镇的发源地;这里,是红33师的诞生地;这里,是全县重点贫困村之一,这里就是金寨县张冲乡张冲村,故事,从这里开始讲述……

  苦难的开始

  张冲乡张冲村山帽组汪德仙家, 6口人生活,儿孙满堂,60多岁的老夫妻俩也正是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老伴许本祥突发高血压卧床不起,在医院的检查中又查出了尿毒症,儿媳妇难以承受生活的重压,抛弃一双幼小的儿女悄然离家出走,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从此走上了艰辛贫困的道路。

  艰难的救赎

  面对接踵而来的打击和巨额的医疗费用,儿子许基金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赚钱养家,而作为家庭顶梁柱的65岁的汪德仙把两个孙儿搂在怀里,嚎啕大哭,“我的命怎么就这么苦啊,还不如死了算了!”两个幼小的孩子被汪德仙吓着了,惊恐地依偎在奶奶身边,也跟着哭起来,奶孙三人哭成一团……

  这时候,张冲村得知了汪德仙家所处的窘境,包片村干部及时将情况向该乡党委、政府进行了详细报告。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调查组,对该户的情况再次进行深入了解,当得知该户上有患重病的老人,下有两个刚入学的幼子,且家庭居住偏远,住房条件极为简陋,不仅因病致贫,还缺少劳力的实际困难后,当即讨论决定将该户先纳入低保范围,确保该户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然后又明确政府一名帮扶干部对其家庭贫困情况进行具体帮扶。

  起初,该户并不领政府的情,当帮扶干部走进这个“穷家”的时候,尿毒症患者许本祥一脸无助、苦着一张脸坐下屋檐下。你对他宣传政策,他认为那都是骗人的托辞,光说不做假把式;你对他讲产业扶贫,他讲现在发展产业猴年马月才能见到钱,我可是天天要花钱透析呀;你对他讲小额贷款帮扶,他会说“这个钱用完还要还,我哪还的起,还不如不借”……这时候,帮扶干部一边耐心地做汪德仙的思想工作,一边当起了老许家的“勤务员”,帮他跑医药费报销、办理残疾证、联系小额贷款投资光伏发电,到民政办寻求对其进行特困救助,找学校兑现教育资助政策,动员社会捐助力量给予长期教育资助。考虑到老许的病离不开人手,汪德仙不仅要侍候老的,还要照顾两个小的,帮扶干部又在本乡企业给他的儿子介绍了工作……针对汪德仙家的贫困情况,帮扶干部绞尽脑汁,用足用活所有扶贫政策,并不厌其烦的做该户的思想工作,树立其生活的信心和脱贫的勇气。

  希望的曙光

  2016年,是汪德仙家最开心的幸福年。这一年,他享受了“两项搬迁政策”,获得近20万元的拆迁补贴,全家终于告别了偏远的山头,破旧的老屋,住进了130平方米、装潢一新的商品房,这是她之前想不敢想的梦啊;这一年,她家仅低保收入就达到12000元,全家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力的保障;这一年,许本详的尿毒症纳入了慢性病报销范围,报销比例进一步得到提高,个人自付微乎其微;这一年,两个孙儿不仅上学不愁了,还享受了“两免一补”和学前教育贫困资助;这一年,老许家还迎来了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徐士武的亲临慰问,并得到了社会爱心企业家卢炳家的长期教育结对帮助;这一年,对汪德仙家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幸福年!

  幸福的热泪

  阳春三月,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笔者再次走进装潢一新,窗明几净的汪德仙家,许本祥老人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做着腹膜透析,老人家满脸乐呵呵的笑着;尽管知道丈夫的病情并不乐观,但妻子汪德仙难仍掩幸福之情,慌忙走进厨房,倒来了热茶,并一再重复地表示: “要不是党的政策好,医药报销比例高,我家老许说不定早就不在了。现在还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孩子上学也方便了,我个人不掏钱还能得到补助,生活上还有低保保障,虽然家中就儿子一个劳动力挣钱,唉,只要我们省吃俭用,日子还是不愁的,现在的政府对俺老百姓真是没得讲啊!”说着说着,幸福的眼泪顺着老人家沧桑的面颊潸然而下…… (胡国凤)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于六安新闻网 | 网站动态 | 管理团队 | 成功案例 | 在线应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