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牢记嘱托 崭新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六安)一周年之扶贫篇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本网讯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大别山深处,林木茂密,映山红争艳。去年四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大别山深处的小山村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给老乡们带去了温暖,对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要求,习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强调,扶贫开发关键是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苦干实干加巧干,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肩负着总书记的殷殷期望,我们在扶贫攻坚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一年来,全市各地、各部门以实际行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精准理念贯穿到脱贫攻坚全过程,全面摸清、全部覆盖,全体动员、全力以赴,全速推进、全程问效,全市共有25个贫困村出列、10.6万贫困人口脱贫,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实现了首战首胜。回望一年来的脱贫攻坚工作,一串串饱含新意与温暖的关键词跃然眼前。

  合力重拳出击直指“硬骨头”

  六安是集老区、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为一体的贫困地区,也是安徽省贫困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大、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因而,要面对的是难啃的“硬骨头”。

  迎难而上,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出台了以《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核心的“1+N”配套文件17个,成立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并下设5个作战部和2个工作组。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努力构建人民生活幸福高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加强顶层设计,奠定了脱贫攻坚成效的政策基石。

  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立下“军令状”,市县扶贫部门增配扶贫干部,乡镇建立健全扶贫工作站,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责任机制。按照“一律是共产党员、一律是单位骨干、一律与原单位工作脱钩、一律兼任村第一书记、一律吃住在村、一律纳入组织部选派干部管理”的要求,对全市所有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了调整。市县财政拿出3703万元,为1543个村设立扶贫专干,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随着督查、考核、问责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精细化的工作体系逐步构建起来。认真开展基础工作“回头看”,去年共清退贫困人口3.6万人、新纳入3.58万人,今年新纳入贫困人口5821人。严格督查调度,采取到村督查、入户走访的方式对计划脱贫户和出列村开展脱贫攻坚督查,并结合省第三方评估,进行两轮问题整改。大力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和专项审计,查找存在问题,全面整改到位。在全省率先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对敢在群众“救命钱”上动心眼、下黑手的绝不放过。由此,全方位的治贫网越织越密。

  创新改革为脱贫注入一池“活水”

  脱贫攻坚离不开资金投入,2016年我市加大了财政资金投入,市县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3.7亿元,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24.7亿元。今年全市安排扶贫资金25.01亿元,目前已整合涉农资金13.8亿元。设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资金,对特色产业发展实行以奖代补,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体工商户发放担保贷款3440万元,带动1647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在霍邱县彭塔乡,招商企业金古堆绿色农业公司流转农户土地3200多亩,每亩租金600元,并提供就业岗位,日工资70元,三年来带动贫困户21户90人脱贫,今年又通过土地流转和吸纳进厂务工贫困户42户102人,户均年增收2.6万元以上,昔日的“穷窝窝”变成了现在的“金堆堆”。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开发生态高效、休闲观光农业和进入商贸流通、三产服务业等方式,让贫困户在土地流转、农产品销售、务工等方面获得稳定收益。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扶贫农场、扶贫驿站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让贫困人群也成为了“工薪一族”。2016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实施帮扶项目324个,累计投入资金达亿元。

  霍山县村级“互助资金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目前村级扶贫互助协会发展到70个,资金规模达3045万元,直接受益农户43401户,其中贫困户10746户。这正是不断深化创新改革,积极撬动金融资源,结下硕果。我市通过支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服务贫困群众,全面创新推行了扶贫再贷款“项目化直贷”模式,使扶贫项目有了更优惠的利率,更长地使用期限,去年累计发放3亿元。大力推进小额信贷,去年为3070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9911万元,带动贫困户8029户。

  在霍邱县彭塔乡,招商企业金古堆绿色农业公司流转农户土地3200多亩,每亩租金600元,并提供就业岗位,日工资70元,三年来带动贫困户21户90人脱贫,今年又通过土地流转和吸纳进厂务工贫困户42户102人,户均年增收2.6万元以上,昔日的“穷窝窝”变成了现在的“金堆堆”。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开发生态高效、休闲观光农业和进入商贸流通、三产服务业等方式,让贫困户在土地流转、农产品销售、务工等方面获得稳定收益。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扶贫农场、扶贫驿站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让贫困人群也成为了“工薪一族”。2016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实施帮扶项目324个,累计投入资金达亿元。

  在霍山县村级“互助资金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目前村级扶贫互助协会发展到70个,资金规模达3045万元,直接受益农户43401户,其中贫困户10746户。这正是不断深化创新改革,积极撬动金融资源,结下硕果。我市通过支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服务贫困群众,全面创新推行了扶贫再贷款“项目化直贷”模式,使扶贫项目有了更优惠的利率,更长的使用期限,去年累计发放3亿元。大力推进小额信贷,去年为3070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9911万元,带动贫困户8029户。

  夯实“四项保障”打牢坚实基础

  道路畅通了,房子建好了,原本偏僻贫瘠的小山村,把秀美的面貌展现了出来。基础设施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实保障,道路通了,设施好了,带来的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脱贫的希望。去年全市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25亿元,建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4395公里。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全线竣工通车,带动沿线新增农家乐405家,对当地群众脱贫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完成7561个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和14320户农村危房改造;解决101个贫困村和24.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网建设投资2.18亿元,完成面达80%。

  一年间,金寨职业学校2032名毕业生中建档立卡户贫困生305人,除61人参加对口高考,其余244人全部安排到合肥、长三角地区和金寨现代产业园区大型企业就业,月平均工资3500元以上。去年学校还举办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培训122期,其中贫困群众参加培训3200多人次,技能鉴定1500多人次。目前我市已完成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摸底调查,建立了乡镇贫困劳动者就业脱贫和转移就业信息台账,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给予补助,对中高职学生补助全覆盖 。不久前,金寨县古碑余岭村的贫困户项礼勇有了一份新的工作,成为了一名护林员,不仅可以获得每年6000元的收入,还可以保护自家门口的生态环境。在金寨县如今有3600多贫困人口成为护林员、水利员和保洁员,年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这一年来,我市强化生态保护,发放各类公益林补偿资金8546万元,将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水利员、保洁员。

  一年来,我市强化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健康兜底“三保障一兜底”综合政策保障体系,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去年我市农村低保标准上调到每人每年3000元,达到国家扶贫线的95%以上。金寨县创新开展贫困人口医疗补充保险试点,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为贫困人口购买医疗补充保险,筹资标准为500元/人,合计4215万元,由县财政全额承担。

  精准扶贫模式展示脱贫成效

  在金安区九棵松公司,目前已帮扶贫困户173户、实现稳定脱贫45户。该公司建立“三种模式”积极带动贫困户:对特别困难的贫困户,公司无偿提供猪圈、仔猪、饲料和管理技术,负责防疫和回收销售,待贫困户稳定脱贫后,公司安排下一个贫困户直至稳定脱贫。对比较困难的贫困户,由农户自养,公司提供仔猪和管理技术,按照保底价销售。同时还吸纳贫困户种菜、喂猪等务工创收,每人每年增收2000-4000元。实现精准脱贫最终需要产业的支撑,一年来,我市主攻“五大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优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现精准对接、精准供给、精准脱贫,一个个扶贫新模式正显示着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

  裕安区狮子岗乡利用荒岗荒坡种植红桃2.6万亩,获评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桃产业累计带动244户脱贫,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走出了一条红桃种植+旅游的脱贫致富路 。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脱贫”的模式,全市目前有省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乡、镇)37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乡、镇)4个。全市发展1项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村达201个,已从事1项以上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户35634户。

  在景色旖旎的风景区里,各种集合了餐饮、娱乐、住宿的农家小院、乡村庄园,正在红红火火地开办着;在超市里设置的“绿色扶贫专柜”,销售的是贫困户种植的蔬菜;农村淘宝店里,有来自大别山的味道;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到村到户……针对每个地区、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全市各地发展“乡村旅游+脱贫”、“互联网+脱贫”、 “光伏+脱贫”、“新型经营主体+脱贫”等多种模式,去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78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39亿元,带动脱贫2.1万人,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六安茶谷拓展至500多里,沿线有16个4A级以上景区,建成20多个驿站、150多个农家乐,营业收入上亿元,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带动沿线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200元。目前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点3000个,去年全市电商交易额约72亿元,其中农产品交易额占三分之一。光伏扶贫上,全市累计已完成户用建站21914个、村级建站667个,贫困户实现年增收3000元左右,贫困村增收6万元左右。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去年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带动1.3万贫困户、3.5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路在脚下,希望在前。行走在如今皖西大地上,曾经的穷乡僻壤纷纷换上了新颜,贫困家庭里传出了阵阵欢声笑语。回望一年来,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牢记在心,我们将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各项工作、以各项工作保障脱贫攻坚,确保按期脱贫、全面脱贫、真实脱贫、稳定脱贫、绿色脱贫,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记者 鲁艳艳)

六安新闻网主办|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于六安新闻网 | 网站动态 | 管理团队 | 成功案例 | 在线应聘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