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渊(1902——1926),是大革命时期北伐军攻打武昌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年仅24岁。周恩来赞扬他“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叶挺称他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曹渊一生虽然短暂,却为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曹渊,原名曹俊宽,又名曹秋萍,字溥泉,1902年2月出生于寿县小甸集曹家岗。曹渊家境贫寒,父亲曹子修和大哥曹兴宽都是勤劳笃实的农民。二哥曹少修念过几年私塾。曹渊童年时随二哥读书,由于他勤奋好学,深受父母和兄长喜爱。
曹渊的二哥曹少修早年参加同盟会。1913年7月,为响应孙中山二次革命的号召,在家乡起兵讨伐袁世凯。12岁的曹渊就随二哥为讨袁军传送情报,传递信件。后来,曹少修遭到安徽督军倪嗣冲的通缉,被迫逃离家乡,家中房屋被梵烧,财物劫,全家人流离失所。曹渊在父兄师长的影响下,幼年就憧憬革命。
1918年,刘希平、朱蕴山等人在芜湖创办工读学校,因不收学费,曹渊得以报考,于1919年春被录取就读。该校半天学习,半天做工。曹渊不仅学习刻苦,还能认真参加劳动。不久,五四运动爆发,芜湖各校成立了教职员联合会和学生联合会,曹渊被工读学校推选为学生代表,参加芜湖学生联合会,由于他精明干练成为学生会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1年,安庆“六二惨案”的消息传到芜湖,各校进步师生发起声援运动。曹渊和同学们一起积极参加,上街数发传单、揭露反动军阀镇压学生运动的罪行,号召各界人民声援学生的正义斗争。当年恽代英到安徽,多次到芜湖发表演说,在当时以穿衣吃饭为目的的教育环境下,恽代英以革命爱国的思想启迪大家:“学生只知服从真理,不知服从权力。”受五四爱国运动和革命思想的影响,曹渊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推选为学生联合会代表,和工人一起上街示威游行,被校方强迫退学。由于曹渊带领部分学生投身声援运动,遭到学监的责难,勒令他退学,曹渊只好离开学校。
1921年秋,曹渊考入芜湖安徽公立职业学校,不久被选为校学生会主席。关于在芜湖读书期间的曹渊,1923年在上海大学入党的寿县人徐梦秋写道:“君(指曹渊――笔者注)虽不喜多言,然遇大事,人人不能言不敢言者,君则毫无所惮,必侃侃尽所怀,无能挠之者”。
这年秋季,公立职业学校流行时疫,有学生染疫,高烧不退,曹渊率学生会成员多次与校方交涉为同学治病,校方却不予医治,导致这名学生因病而死。加之平时校方延长劳动时间,对学生健康漠不关心,激怒了学生。于是校学生会决定罢课一天,为死者举行追悼会。曹渊还撰写了挽联。开会时,学生们把校长李子寿、学监董质坚拖上台,在死者灵前致哀。事后该校董事会决定以“过激分子”的罪名开除曹渊、李坦和其他几位学生,遭到全体师生的强烈反对,学生会决定继续斗争。曹渊认为此次行动已获胜,不能因个人问题妨碍大家学习,表示自己愿意离校。离校前,他发表宣言,说明惩罚李、董的原因和经过。离校时,公立职业学校和省立第二甲种农校、第五中学等校学生四五百人,挥舞旗帜,高呼口号,依依送别曹渊。
曹渊离开芜湖回到家乡,不久,他怀着寻求学习机会和追求革命真理的欲望偕同李坦(后名李荣桂)到上海同乡好友胡允恭(又名胡萍舟、胡邦宪,1923年在上海由瞿秋白介绍入党),胡在阜丰面粉厂的厂主家做家庭教师。他们试图在上海入学或找工作未果,只得租一个灶披间住下,一同借阅《向导》、《新青年》、《阶级争斗》、《共产党宣言》等书刊,不断讨论社会问题。1923年,胡萍舟考入上海大学,曹渊随他住进上大学生宿舍,经常在上海大学旁听,因而有机会学习瞿秋白、蔡和森、张太雷编著的《社会科学概论》、《社会进化史》、《哲学概论》和《世界工人运动史》等讲义。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接触了一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面对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年轻的曹渊苦苦思索、探寻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4年春,黄埔军校在上海秘密招生,中共党组织选派党内外优秀青年投考。在邓演达等主考的上海大学招生处的初试中,寿县人曹渊、胡允恭、孙一中、廖运泽等顺利通过。由于瞿秋白的坚持,胡允恭留在上海大学继续做学生工作。5月初,曹渊和许继慎、廖运泽同行去广州参加复试,均被录取为第一期学生,曹渊被编在第一队。在校期间,曹渊刻苦学习,认真操练,意志坚定,思想和军事技能进步很快,先后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在他入党的小组会上,勉励曹渊“要做党的忠诚战士,做革命军队的优秀指挥员”。毕业后,他被派到校本部直属教导团学兵连任党代表,同时加入周恩来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
1925年初,盘踞在广东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趁孙中山先生北上之机,准备进攻广州。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推动下,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校军和粤军为主力,分三路开始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任东征军总司令,蒋介石兼任东征军参谋长,周恩来兼任东征军的政治部主任。黄埔教导团作为右路军,先后攻占东莞、石龙、樟木头、平湖、深圳,激战之后,攻克淡水。当敌军林虎部在棉湖猛烈反扑时,教导一团伤亡600多人。许继慎连坚守团部门户,自拂晓打到黄昏,阵地上一片火海仍屹然不动。危急之际,学兵连在连长曹石泉、党代表曹渊、副连长唐同德(三人皆已加入中共)率领下猛烈出击,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插入敌人纵深,打乱敌人的阵脚,使团部转危为安。继则得到教导二团和粤军的增援而大破敌人。
同年6月,在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中,曹渊调任三营八连连长,率全连投入平叛战斗,再立战功。据时任曹渊所在营党代表的王逸常回忆,11日,在龙眼洞,曹渊率全连攀山作战,作为策应,追击敌人获得战利品颇多。14日,部队休息中,曹渊请假返回黄埔母校取衣物,在学校听到炮声,急驶船回部,赶至白云山,指挥作战,协同教导二团击破敌部。
1925年10月初,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曹渊率八连勇猛顽强、一路克敌,在收复潮汕、梅县后升任第一军三师九团一营营长。
1926年3月,曹渊收到家信,得知父亲病重,于是请假回家探视。没过几天,蒋介石策划“中山舰事件”,强迫共产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曹渊远在寿县,只得留在家乡待命。
1926年5月,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出师北伐,经军委负责人周恩来批准,指派曹渊任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到任后,受到叶挺团长和周士第参谋长的欢迎和信任,也受到一营官兵的拥戴,被推选为一营党小组长。
第一营首先承担运送枪炮弹数十万发给友军的任务。从广东韶关到湖南郴州约300里的山路,沿线有敌军驻守,任务异常艰巨。曹渊集合全营官兵和参加运输的工人,强调运输枪炮弹的重要性。行军途中曹渊和连排长注意关心和帮助工人。由于军民团结,昼夜兼程,终将枪炮弹按期如数交给友军,受到友军的称赞。完成任务后,一营官兵未及休息又冒雨赶回团部。此时,正遇二、三营与敌激战,形势严峻,叶挺令一营火速驰援。这天,夜黑如墨,道路泥泞,曹渊号召大家坚决服从命令,冒雨奋勇前进,半夜抵达前线阵地。只见弹飞如雨,难辨敌我位置,经过短暂观察,曹渊准确地判断出敌我阵地,果断指挥战斗,将敌军击溃。为此,曹渊受到参谋长周士第的表扬:“在这次战斗中,曹渊同志吃大苦,耐大劳,指挥作战很英勇。”
7月10日,独立团攻打泗汾,曹渊率一营奋勇进击,强行渡河追击溃逃之敌。不料途中遇敌两个团增援,敌众我寡,一营陷敌包围之中。曹渊镇定自若,大胆判断出这是敌我偶遇,敌人对我虚实不明,我若退却则暴露弱点,不如攻其不备,必可争取主动。于是他当机立断,要求党团员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向敌人勇猛冲击,不能有丝毫犹豫。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加上农民协会的支援,一营终于夺取制高点,使部队化险为夷,并取得俘敌数百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的胜利。聂荣臻、叶挺赞扬说:“这一战,曹营长判断敌情正确,机动敏捷,指挥有方,又能认真贯彻党的指示,是致胜的主要原因;全营官兵奋不顾身和农民协会给予莫大的援助,也是致胜的重大原因。”(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安徽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一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11——15.)
8月,平江战役中由于敌人兵力雄厚,装备精良,城防坚固,北伐军与敌相持难进。20日晨,曹渊率一营官兵配以团部机枪连为前卫,在农民群众引导下,由汩罗江南岸隐蔽处偷渡至北岸,从小路急行军进至平江城北,捣毁城郊敌人的碉堡。敌人此时正在南门与北伐军激战,后面突遭袭击便惊慌失措,溃逃时又遭独立团追击,被迫纷纷缴械投降。25日,曹渊率部与驻中伙铺的敌军激战一天,后叶挺率独立团赶到,全歼守敌。接着攻打汀泗桥,敌军组成1000余人的奋勇队,在吴佩孚派来的大刀队的逼迫下冲过桥来,直逼北伐军第四军指挥部。一营奉命救援,全营官兵在曹渊率领下,冒着敌人枪林弹雨,不怕牺牲奋勇冲锋,终将敌奋勇队击溃,使指挥部转危为安。曹渊和一营官兵受到军部传令嘉奖。8月29日,北伐军攻打军事要隘贺胜桥,二营营长许继慎率部首先突破敌人第一道防线,不料陷入敌第八师的包围之中,许继慎率部突围,身负重伤倒地。曹渊迅速率第一营官兵强攻进入包围圈,救出许继慎,指挥一、二营拼死搏斗,稳住阵地。经过一夜激战,北伐军终于攻克贺胜桥。
9月5日,北伐军开始进攻武昌城,独立团担负宾阳门与通湘门之间的爬城任务,曹渊率领第一营担任攻城前锋队,冒着敌人猛烈炮火迫近城边,竖起云梯爬上城墙,与守敌展开殊死搏斗。由于蒋介石嫡系第一师畏缩不前,一营得不到配合,敌预备队不断增援,一营官兵与十倍于己之敌搏斗,部队伤亡很大。眼看登城失败,曹渊在城下一个土包后面给叶挺团长起草报告;
团长:
天色拂晓,登城无望,职营伤亡将尽,现存十余人,但革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理,请指示。
曹渊
就在他刚写完“渊”字时,不幸中弹牺牲,渊”字最后一笔拖了几寸长。消息传到广州,周恩来、王逸常、徐梦秋等人皆为痛惜,深为怀念,分别撰文纪念。
战后,独立团在武昌洪山脚下,为曹渊等烈士在建造了一座大墓,墓前竖立牌坊,上刻“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墓碑上方刻着“精神不死”、中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左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无产阶级的牺牲者!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右刻曹渊等191位烈士英名。
周恩来、叶挺等人深切怀念为革命英勇牺牲的曹渊烈士,关心烈士遗孤的成长。1938年2月23日,叶挺在组建新四军的繁忙时期,给曹渊的儿子曹云屏(曹渊牺牲时,曹去屏才3岁)写信说:“尔先父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不幸殉职于武昌围城之役。清夜追怀,常为雪涕。”3月19日,周恩来在给曹云屏的信中高度赞扬说:“曹渊同志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我全党同志对曹渊同志这种英勇牺牲精神,表示无限的敬意。”周恩来还在信中邀请曹云屏到延安学习。4月,寿县党组织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征得曹渊家人的同意,送曹云屏和曹渊侄儿曹云青到武汉,找到周恩来。周恩来亲切地接待了他们,接着又把他俩送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
曹渊烈士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是五四时期芜湖学生运动骨干,中共早期军事骨干。在周恩来等人培养教育下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终以舍身取义实践了他“誓以我热血灌溉革命之花”的誓愿。(中共寿县县委党史办公室.中共寿县党史人物[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64——70.)(蒋二明)